针灸是中医常见的的养生方法之一。中医认为,针灸最主要的作用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比如人中穴,当大脑机能处于高度抑制——昏迷的状态下,针刺人中穴,就能起到兴奋作用。称作“醒神开窍”。当大脑功能处于兴奋——病人狂躁或严重失眠的状态下,针刺人中穴,就能起到抑制作用。称作“安神”。
同是一个穴位,在两种不同的疾病中,起着两种相反的作用。所以人们认为,针灸的调整作用是“双向调整”。
中医针灸的主要治疗效果
1.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属于阴虚阳亢,按压"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治疗阴潜阳的原则,取足少阴肾经穴太溪穴,针刺补法;取足厥阴肝经穴行间,针刺腹泻法。
2.脾阳不足引起的慢性腹泻属于阳虚阴盛。温阳散寒,取足太阴脾经穴阴陵泉穴,针灸。因为阴阳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在调和阴阳时,经常使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临床上常见的方法是使用招穴.背俞穴调理脏腑的阳气和阴气。
3.扶正祛邪。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扶正,是扶助正气的意思,也就是增强机体抵抗力;祛邪,是驱除致病因素,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良性转化不可或缺的。针灸治疗疾病的目的是帮助健康之气,消除邪气。
4.疏通经络。如果经络因各种原因被堵塞,脏腑四肢失去温暖,气血受阻,就会出现疾病,或滞或瘀,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或气血不和,或阴阳偏颇。针灸可以用来治疗疾病"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针灸或艾灸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制,使经络通畅、适度运行、气血和谐、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