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顽固性腹泻、回肠和大肠发生固膜性炎症为特征,有时可发生肺炎。
一、致病原因(1)该病病原为沙门氏菌,革兰氏染色阴性。
(2)引起仔猪副伤寒的沙门氏菌血清型较复杂,主要有猪霍乱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3)沙门氏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抵抗力,在外界环境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60℃下经1h,72℃下经20min,75℃经5min死亡。对化学消*剂的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剂均能将其杀死。二、流行特点(1)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污染环境、饲料和饮水,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2)健康猪带菌现象也很常见,当由于各种应激因素而使猪抵抗力下降时引发该病。
(3)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在多雨潮湿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4)该病主要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猪,以1~4月龄多发,哺乳仔猪一般不发病。
(5)环境污秽、潮湿、拥挤、粪便堆积,长途运输、饥饿、疲劳等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
三、临诊症状该病潜伏期由2天至数周不等,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和慢性型。(1)急性型。
1、病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1~42℃,精神不振,食欲废绝。
2、先便秘,后拉稀。
3、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
4、多数病程为2~4天,少数在出现症状后24h内死亡。
5、通常此类型发病率不超过10%,而病死率很高。(2)亚急性和慢性型。
1、亚急性和慢性型是该病临诊上多见的类型。
2、病猪体温升高至40.5~41.5℃,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寒战,喜钻垫草,常堆叠在一起。
3、眼有黏性和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黏着,少数发生角膜混浊,严重者发生溃疡。
4、病猪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淡*色或灰绿色,恶臭,粪便中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絮片,有时排几天干粪后又下痢,可以反复多次,病猪由于下痢、脱水而很快消瘦。
5、病程中、后期,病猪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是在腹部皮肤,有时可见绿豆大、干涸的浆性覆盖物,揭开可见浅表溃疡。
6、病程2~3周甚至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死亡。
7、有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状似恢复,但以后生长缓慢或又复发。
8、病死率较急性型低。
9、有的猪群发生所谓潜伏性“副伤寒”,小猪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污秽,体质较弱,偶尔下痢,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
10、患病猪发展到一定时期突然症状恶化而引起死亡。
四、诊断要点
(1)依据流行特点、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该病仅发生在6月龄以下的猪,哺乳仔猪一般不发病。
(2)一般为散发性,在环境污秽、潮湿、气候恶劣、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存在时可诱发地方流行性。
(3)急性病猪以发热、皮肤发绀、高病死率为特征,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
(4)亚急性和慢性以顽固下痢,生长发育不良为特征
五、防治措施
该病防治的要点是搞好平时的综合兽医卫生措施,消除该病的诱因,搞好饲养管理工作,增强仔猪抵抗力。
(1)预防措施。
1、该病的常发地区或猪场,仔猪应做好疫苗接种。
2、仔猪副伤寒冻干弱*菌苗(C弱*菌株)。
3、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为每头份1mL,肌肉注射1mL,免疫期9个月。
4、口服时,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生理盐水稀释成每头份5~10mL,渗入饲料中喂服。
5、仔猪水肿-副伤寒病灭活疫苗:仔猪15日龄免疫,肌肉或皮下注射,每头仔猪2mL。(2)治疗措施。
1、首选氟苯尼考,其次为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氟喹诺酮类、磺胺类也可以。
2、5%氟苯尼考注射液:每1kg体重0.2mL,肌肉注射,1次/日,连用3~5天。
3、硫酸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每1kg体重0.1mL,肌肉注射,1次/日,连用3~5天。同时内服多粘菌素片,每次服~万IU,2次/日,连服3~5天。
4、2.5%恩诺沙星注射液:每1kg体重0.2mL,肌肉注射,1次/日,连用3~5天。
(3)注意。
1、发病后,立即隔离病猪进行治疗,被污染的猪舍彻底消*。耐过猪不能留做种用,予以淘汰。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事故。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
2、治疗时,最好通过药敏实验选择敏感药物,药量要足,疗程要够。
3、在治疗过程中,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和增强机体抵抗力,可用*芪多糖、复合维生素B、5%葡萄糖混合饮水来促进疾病的康复。若猪出现脱水现象应加入补液盐,严重脱水的用0.9%生理盐水腹腔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