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总会遇到一些病人,平时不注意饮食禁忌,而且生病了也丝毫不在乎忌口。比如,有人患痛风,却饮酒不停,自述不喝酒比疼痛还难受;有人患肾病,却不肯忌盐,说没有盐哪里有力气;有人患中风却大吃鸡翅膀,说味道真好;有人面色苍白却大吃冰淇淋,说是夏天解热……
一、忌口的重要性
凡病都需要忌口。为什么呢?以下详细分析忌口的重要性。
一则,食物也有阴阳五行属性,虽然若偏性不如药物大,但若其偏性与病证类似,则足以加重病情。所以,忌口可以避免有些食物影响疾病康复。有时服汤药无效,可能的原因之一即是没有听众医嘱而忌口;
二则,忌口可以减少欲望。我们知道,治大病重病,需要静心,不能有太多的欲望。欲望会扰动相火,导致阴阳失调,影响脏腑平衡。忌口,或清淡饮食,能让人心静而安。只要吃饱,绝不会导致营养不良。
三则,忌口也是人文关怀。中医之所以讲究忌口,是为了病人更健康。医生用针和药来治病,同时,医嘱里的忌口也是为了治病。试想,已经湿热内滞了,当然要忌煎炸、烧烤、油腻、粘滑和酒,这是避免加重病情;再如,肾病水肿,一定要忌盐,否则,病难康复。
患病后要重视忌口。忌口的目的有二,其一,避免油腻粘滑之类的食物碍滞脾胃,影响药物的吸收;其二,避免食物的偏性加重病情。由此说,有时忌口比治疗还重要。
我在临床上观察到,不忌口会影响康复,甚至会加重病情。比如,有人因湿热留恋而高烧,针灸配合服汤药后高烧大减,当晚因吃一餐羊肉火锅而马上复发,因为羊肉火锅最能增加湿热。再如,有人患抑郁焦虑,针灸后疗效极好,诸症消失,却因为吃一小块鸡肉而病情复发,因为鸡肉最能动风。所以说,忌口非常要紧。
有病人抱怨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岂不知,忌口有益于疾病的康复。比如,肿瘤恶疾其*向淋巴转移的患者,一定要忌食鱼腥及高蛋白,否则就会加速转移,导致病情恶化;再如,各种皮肤病要忌食高异蛋白、生冷甜腻壅塞之品及燥热上火之物,包括煎炸、烧烤、辣椒等等,否则,皮肤病特别容易复发。还有人担心,能吃的东西太少,如何保证营养?我认为,健康比营养更重要。况且,忌口反而有益于调养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则生气旺盛,反而会更健康。
二、常规忌口
根据《伤寒论》的要求,服用中药期间,要“忌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是为什么呢?
一则,忌生冷:人的生命以阳为本,阳不可伤。凡冰冻饮料、生冷水果、凉水凉茶等,都容易伤损人体的阳气,无益于健康;
二则,忌粘滑:脾主运化,越是患病,越不能伤脾,反而要养脾。糯米、月饼、糍粑、鸡蛋、鸡肉、鱼、肉等等都属于粘滑食物,既会耗脾,又容易生痰生湿;
三则,忌肉面:若要身体安,淡食胜灵丹。越是患病,越要清淡饮食,因为清淡饮食能安和脾胃,有益于康复。肉面指掺杂肉的面食,面食是可以吃的;
四则,忌五辛:辛则动阳耗阳,容易扩散病气。五辛主要指辣椒、大蒜等辛辣之物。
常规忌口罗列如下:
其一,食物方面:如冰,香蕉,木瓜,芹菜,葡萄,绿豆,竹笋,酸菜,西瓜,空心菜,花生米,沙鱼,虾,蟹,鸭肉,鳖,鸭蛋,母猪肉,牛肉,鸡肉,辣椒,蚝,香油,芝麻,苦瓜等等。以上各种食物,经常吃的,可以照常吃,不经常吃的,在诊疗期间应请暂忌。
其二,饮料方面:酒、咖啡、茶、各种超加工的饮料。
在临床上我对于普通病症的忌口比较简单。一般忌食煎炸、烧烤、油腻、粘滑(主要是糯米做的食物,如糍粑、年糕、粽子及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月饼等)、生冷(包括寒凉性质的水果、半生不熟的肉类、冰冷的食物、冰淇淋等)、牛奶(包括酸奶及各种牛奶制品。牛奶性偏凉,久服伤阳气,且易致癌)、辣椒(动火伤阴)等。
三、一些疾病的忌口
治病要忌口,这是常识。我们要注意的是:忌口不完全是给服汤药忌的,而是给疾病忌的。
一则,久病之人的忌口
久病之人在康复过程中最需忌口。久病康复的过程需要加强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使中气恢复,则土能枢转,而五脏六腑皆能归于升降平衡。
久病之人往往气血不足,最需要调养脾胃。简单来说,清淡饮食有益于脾胃,需注意勿过食油腻粘滑类的食物,如月饼、糕点、大鱼大肉、各种补品等,以免碍滞脾胃,导致中虚生湿,湿聚则化痰,反会导致病情缠绵。
二则,皮肤病的忌口
凡皮肤病需严格忌口。一般我都要求病人忌食牛奶、高异蛋白(蚕蛹、虾等)、生冷、甜腻壅滞、煎炸、烧烤及动风之物(牛羊肉、公鸡、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螃蟹、无鳞鱼、鹅蛋、鸭蛋等肉蛋类食品及蔬菜中的笋、韭菜、香菜、茴香、调味品中的花椒、胡椒等辛香发散之物、酒类及所有的菌类)。尤其要忌竹笋、小龙虾和牛奶。
三则,手术之后的忌口
手术后为了防止形成疤痕,要如何忌口呢?
所谓疤痕,即是邪*与体内的浊气、瘀血、痰湿等代谢产物相搏结,积滞于皮下而成。预防疤痕,要注意勿过食动风之类的食物,如蚕蛹、虾、小龙虾、牛羊肉、公鸡、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螃蟹、无鳞鱼、笋等等。
四则,过敏性紫癜的忌口
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与风、湿、热邪有关,因此在饮食上避免生风、动血、助湿、生热之物。根据以上原则,以下三类食物要注意忌食。
其一,海产品,如鱼、虾、蟹、海带、紫菜等,容易助湿,兼能动血;
其二,动物蛋白类食物,如鸡、鸭、猪、牛羊肉类,鸡蛋、牛奶等,容易生风、生热、助湿;
其三,辛辣刺激的调料,如味精、鸡精、十三香、辣椒、胡椒、花椒等,容易生风、生热、动血。
在水果方面,当忌食芒果、菠萝、榴莲这类热性水果,以免助湿、生热。
五则,服补阳药的忌口
生活是一团阳气。若阳气变虚,生命活力下降,就容易患病。如下所列,皆属服补阳药期间所应该忌口者。
其一,在服药期间忌大寒大凉饮食。如冰啤酒、冰淇淋、夏天不得喝冷饮。刚从冰箱拿出来的食物绝对不可以吃。不得喝绿茶、花茶、绿豆汤以及市面上销售的各种凉茶。但可以喝乌龙茶、以及各种发酵类茶;
其二,禁食腌制食品,如榨菜、酸菜、豆腐卤、咸蛋、咸鱼等,这都是阴寒性食物,无益于扶阳;
其三,禁食冷性肉类食品,如螃蟹、猪头肉等。这些都是阴寒的食物,与补阳药相反。肉类可吃些猪肉、羊肉、兔肉等;
其四、少吃或不吃酸嘢等酸性食品,这类食物属腌制食品,兼会泻肝;
其五,少吃或不吃辣椒、烧烤、油煎炸、烘烤以及油腻等食物。这些东西既影响消化功能,又能扰动相火,或伤损脾阳;
其六,禁食生冷水果。除龙眼、荔枝、芒果、桃、无花果和外,其它水果多为寒性,应尽量少吃。特别是不能吃西瓜、柿子、柚子、杨桃、香蕉等寒性水果;
其七,少吃各种海物、海鲜产品。海水中的东西,多是阴性的。尤其是蛎子、海蛤之类的海鲜,更属阴寒。有人吃了这些食物而导致腹泻,就是因为伤了脾阳,导致脾阳下陷了;
其八,淡水有鳞的鱼类可以吃,如草鱼、鲢鱼等,但忌食鲤鱼,这是发物。不要吃淡水没有鳞的鱼,如鲶鱼、*鳝等,这些属于阴性食物;
其九,忌吃带翅膀的禽及鸟类,如鸡、鸭、鸽、鹅等,特别是不能吃公鸡肉。带翅膀的食物都属木,会生风,易致肝风内动。公鸡肉尤其容易动风。鸡蛋可以少吃,但不要吃皮蛋,皮蛋是腌制的,属于阴寒性质的;
其十,蘑菇、菌类也要少吃。生长于湿暗潮湿之处,必属阴性食物,兼易扰动相火;
十一,不要吃生的或者未熟的肉类,如生鱼片、生海鲜、生泥螺、低于八成熟的牛排、未熟的羊肉、醉虾、醉蟹、不熟的蜗牛或田螺、*泥螺等。这些都会影响消化功能,且会耗损脾阳;
十二,尽量少或不饮酒。酒性的危害甚大,既伤肝,又易动相火,兼可助湿,胶着粘滞,消耗人体阳气;
十三、凉性蔬菜注意少吃,比如:绿豆、海带、豆腐、豆花、莲藕、芥菜、野菜、胡萝卜、凉薯、扁豆、南瓜、魔芋、花椰菜等。蔬菜要吃自然的,才是健康的。建议吃本季及本地的,反季及非本地兼寒凉性质的不可多吃。
服扶阳药期间建议按以上诸条忌口。若病情好转,或医生另有交待则除外。
六则,感冒的忌口
其一,饮食要适量。感冒之后,往往食欲减退,发热时更为突出。此时阳气聚于太阳层面奋起抗邪。太阴层面的阳气则显得不足。如果硬要多吃,甚大,既又会出现腹胀、腹痛等消化不良的表现,还无益于机体集中力量抗御外邪,甚至有可能延缓感冒的痊愈。因此说,感冒病人以少食为佳。
其二,如果是感受风寒之邪,正服解表散寒药时,则当禁食生冷、油腻;如果是感受了温热之邪,初期正在清解阶段,亦当忌食生冷。一旦热邪不去,导致壮热,继而口渴、烦躁、大便秘结,此时反需水果相助,可频服梨汁、橘汁、西瓜、梗米汤、绿豆汤等。切忌过食生冷、油腻之品。
其三,感冒期间,避免进食或忌多食鸭肉、猪肉、羊肉、狗肉、甲鱼、河蚌、醋、柿、豆腐等食品。因为感冒是外感之病,治疗应以疏散解表为主。而鸭肉性质偏凉、滋腻蜜滞,容易滑肠敛邪;猪肉肥腻,助湿生痰,动风蕴湿;羊肉甘温助热,偏于温中暖下,且有敛邪之弊;狗肉亦性温热,容易助热生火,故为热证所忌;甲鱼甘润滋腻,有敛邪之弊;河蚌性质寒泄,有滋阴凉润之力,多食有碍表邪疏散;醋,味酸收敛,食后容易滞气留寇;柿子性质寒涩而敛滞,多食容易敛邪;豆腐引邪入里,易致邪不易祛出。上述食物均为感冒的忌口。误食或多食往往不利于外邪疏散,有时甚至可以加重病情,需要引起注意。
七则,青春痘的忌口
年轻人面部易生青春痘,这是虚火沿手足阳明经上行于面部所致。因此,平时饮食要特别注意调养胃和大肠。凡生冷油腻皆需禁食。
且平常饮食清淡为宜,不要太咸,太甜,太酸。多吃蔬菜水果,但韭菜、大蒜、苦瓜、荠菜、荔枝、芒果、橄榄、菠萝、菱角都不要吃。不要吃油炸食品(包括方便面和薯条薯片)。少吃肉类和鱼类。寒性食物如螃蟹、猪头肉者尽量不吃。
另外,不要喝咖啡、抽烟、喝酒,所有这些都可能会加重虚火上炎。
小结:
有病人问,那服药期间到底吃什么呢?我认为可以吃些清淡的素食。一方面清淡饮食不影响胃肠功能,即可养元气,又可以保证药液的吸收消化,另一方面素食有益于健康,可以保证身体一个清静无荤的环境,有益于病情康复。况且素食还可以减少许多无谓的欲望,有益无害,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若需长期服中药,可适当调松一下忌口,以免吃的食物过于清淡简单,影响食欲。(董洪涛)#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