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有时会遇到这样的病人:他们经常感觉心下痞满、腹部胀满,用手按上去会感觉硬邦邦的,胀得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引起剧烈疼痛。而且这类人经常腹泻,一天能泻三五次,但腹泻之后,腹部胀满和心下痞满的感觉就能有所缓解,但这种缓解也只能持续一小会儿,很快胀满感就又会卷土重来。
出现以上情况,其实是由于他们体内水饮过剩、停留于胃肠所致。水饮积留体内日久,阳气遏郁不通,所以这类人的脉象多表现为伏脉。水饮积于心下,所以这类人常常会感到心下痞满、腹部坚瓷、胃脘胀满。水饮聚积过多,正气有祛饮下趋之势,所以这类人会经常腹泻,泻后就会感觉松快一些。但由于水饮积结在体内时间较长,痹阻了身体的阳气,所以新的水饮很快会再次产生聚集,因此他们很快又会出现心下痞满的症状。
这时我们就要用一个比较峻猛的方子,来涤痰逐饮,帮助我们快速的排出体内蓄积的水饮,让各个脏腑,尤其是脾胃的功能恢复正常。脾胃功能恢复正常了,产生水饮的根源就被切断了,由水饮导致的诸般症状,自然就会消失了。
哪一个方子呢?张仲景在他的医学巨著《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一个方子,叫作甘遂半夏汤,方子仅由甘遂、半夏、芍药、甘草,四味中药组成,却能涤痰逐饮、散结除癖。
《金匮要略》:“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方中甘遂性寒味苦,入脾、肺、肾、膀胱、大肠以及小肠经,功能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清除体内蓄积的各种水饮,让其快速化为大小便排出体外。因此,服用甘遂后,患者会有大小便增多、腹痛便溏泄泻的表现,这都属于排泄水湿的正常反应。
《本草崇原》:“土气不和则大腹,隧道不利则疝瘕。大腹则腹满,由于土不胜水,外则面目浮肿,内则留饮宿食,甘遂治之,泄土气也。为疝为瘕,则症坚积聚,甘遂破之,行隧道也。水道利则水气散,谷道利则宿积除,甘遂行水气而通宿积,故利水谷道。”
方中半夏辛温有*,入脾、胃、肺经,功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可以帮助甘遂消除心腹胸膈内的痰热满结,让体内被水饮阻塞通路后四处乱窜的气机向下行走,借着甘遂泻下之功,排出体外,消除心下痞满之症。
方中芍药苦酸微寒,入肝、脾经,功能养血通脉、缓急止痛,可以补肝调脾,使“肝”恢复疏泄功能、“脾”恢复运化功能,帮助甘遂、半夏调畅体内气机、排泄体内水饮。另外两者搭配,还能柔肝缓急、缓解腹痛。
方中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功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甘遂与甘草属于中药“十八反”,平常方剂通常会避免它们两个出现在同一药方中,但这个方中,两者同用,是为了取其*性反应以激发深伏之水饮,来达到一网打尽水饮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甘遂为攻逐水饮的峻药,药效虽然峻烈,但在却很难长时间在体内停留,所以我们要配伍甘草,来缓和它的急速之性,让它在人体内多停留一段时间,使它能充分发挥涤痰逐饮的功效。
甘遂半夏汤涤痰逐饮的功效十分强大,临床上,治疗水饮停留于胃肠导致的心下痞满、腹部胀满、自利不止等症,几乎都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因为这个方子药效过于峻猛,且有一定*性,所以这个方剂很少被用到。如果你有文中描述的症状,一定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仔细斟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