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慢性腹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奈雪的茶让油柑变成了一种网红水果,然
TUhjnbcbe - 2023/6/21 19:17:00

油柑火了。

3月底开始,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软件纷纷被一款号称「真·刮油神器」的油柑饮品刷屏。以奈雪的茶打造的「霸气玉油柑」为首,各品牌也先后搭上了油柑这趟车——茶力小怪兽的油柑铁观音,Hun混果汁的油柑津津茶、野萃山的宝藏油柑王……哪怕在几个月之前,油柑还只是属于少数人的水果。

和以往茶饮店主打的套路不同,油柑饮品开辟出了另一条生猛路线——「3秒微涩,5秒回甘」是多数消费者从未有过的口感体验;而被戏称为「腹泻神器」,又是另一种生理上的试探和考验。

油柑,一种冷门水果,好像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大众视野里,油柑的出镜率不高,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冷门。其实在成为水果为人食用之前,油柑已经在历史中辗转游历了几千年,作为野果、药材、饮品,一时风头无两。

AmlaRasam是一种南印度的汤,口味辛辣酸甜,这道汤最重要的食材就是油柑。ArchanaDoshi

从喜马拉雅山麓到斯里兰卡,从印度到马六甲海峡,亚洲热带地区随处可见油柑树的身影。作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油柑的果实长在形似含羞草的叶片之下,这种青绿色如橄榄的小果子还有各色别名:油金子、牛甘果,其中「余甘」和「余甘子」最为常见。作为重要产地之一的印度,则用梵语称其为「庵摩勒」(Amalaka),也就是今天的印度醋栗。

在我国,油柑已有年的栽培历史。如《中国植物志》所载,油柑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米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关于油柑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的物产专著《异物志》里,详细编著了古代岭南物产及风俗,其中就有对「余甘」的描述,「余甘,大小如弹丸,视之理如定陶瓜,初入口苦涩,咽之口中,乃更甜美味足。盐蒸尤美,可多食」,可见在当时的岭南就已经有采食油柑的风俗。

《古今图书集成》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所编大型类书。其中有余甘子的详细收录。Wikisource

唐朝之后,这股风潮一直延续到中原地区,广受推崇和喜爱。关于油柑为何北上,如今认可度较高的一种说法是唐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设,波斯人从西南亚将一种由油柑做成的酒饮带进长安,成为一味名酒。《长安十二时辰》中,苏记车行的伙计在交货前聊天,说晚上要喝三勒浆,便是这种饮品。根据《唐国史补》记录:「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庵摩勒、诃黎勒、毗梨勒」,即是以油柑、诃子、毗梨(两种野果)捣碎,加水和白蜜酿制而成。

不仅在民间流行,三勒浆还受到皇家权贵的青睐。唐代宗年间,科举制度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中描绘了「唐代宗大历年间幸太学,以三勒浆赐诸生。此后不复闻于世」。彼时,唐代宗李豫会以三勒浆赐予太学学生,成为科举考生的无上荣誉。可惜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流行一时的三勒浆在动乱中归于沉寂,配方一度失传。后来元代御医许国祯依据唐史的记载,重新复原了当年的三勒浆,「其光色油然如葡萄桂醑,味则温馨甘滑,浑涵妙理」,受到忽必烈的喜爱,在当时的元大都(今北京地区)流行开来。

盐水浸油柑。EssenceofLife.SM

元朝覆灭后,三勒浆又随之烟消云散,但油柑还在。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写油柑「可蜜渍,盐藏」,与现在流行于两广地区的吃法无异。直到清朝,油柑「不至吴中(今江浙一带)」,油柑的第二次北上之路宣告失败,但食用风俗却在南方保留了下来,成为一种地域性极高的小众水果。

「春天开花,夏季坐果,暮夏中秋时节成熟」,在如今的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仍可见当地人采食和加工油柑的身影。广西隆安人称之为米含,云南文山人呼作望果,哈尼族和傣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称呼。小小一只油柑,承载起生活中微小的甘甜。

新鲜油柑搭配水或茶食用,格外有回甘之效。Lovefoodeat.

1
查看完整版本: 奈雪的茶让油柑变成了一种网红水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