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轮状病*病是由猪轮状病*(PorcineRotavirus,PoRV)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年英国Woode和Bridge首次从猪体分离出轮状病*,接着澳大利亚、北爱尔兰、美国、法国等国家也报道了由轮状病*引起的仔猪腹泻。
我国年从腹泻猪粪便中分离到PoRV,证实猪PoRV感染在我国普遍存在,至今已有24年。该病可以引起仔猪的死亡,成年猪的掉膘,导致饲料报酬的降低,增加了人工费和药费的开支。基于猪轮状病*的特点,在夏季猪场警惕轮状病*感染,做好预防工作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1、病原学特点
猪轮状病*属于呼肠孤病*科、轮状病*属,在电镜下呈现出清晰的车轮状,由11个双股RNA核酸片段组成。猪轮状病*按病*内衣壳上群抗原表达的差异性,可分为7个血清型,其中A、B、C、E4种可感染猪。根据vp7和vp4抗原分型,可分为G和P型,其中G型有26个血清型,P型有34个血清型。猪轮状病*无囊膜,生化抵抗力较强,在pH3~9的酸、碱性环境能稳定存活,1%的碘酊、高锰酸钾等消*效果并不理想,1%福尔马林37℃处理3d都不能灭活,对乙醚、氯仿等不敏感,60℃高温持续作用30min方可将其灭活,室温环境条件下可存活将近超过天,寄居于潮湿的有机物载体中时存活期明显延长。猪舍温湿度不适、低温应激、卫生环境差、缺乏母源抗体保护等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2、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猪是本病的传染源,轮状病*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肠道内,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饲养工具、饮水、土壤等,经消化道传染而感染其他猪。不同年龄阶段的猪均可感染,但临床上以2月龄以内仔猪症状最为明显、病死率高达95%,随着日龄增长抵抗力逐渐增强,中大猪具有较强的耐过性,临床上多呈隐性感染过程,妊娠猪感染后可经胎盘传染给仔猪。轮状病*以气温偏低的初春、秋冬季较为高发,但如今轮状病*感染的季节性已经不是很明显,呈常年发病。且发病猪只极易产生多种继发或并发感染,临床上使用抗菌素治疗往往难以奏效。
3、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多见于60日龄以内仔猪,致死率较高。发病仔猪食欲不振、精神委顿、嗜睡扎堆,常伴严重腹泻及呕吐症状。腹泻越久,脱水越明显,严重的脱水常见于腹泻开始后的3~7d,体重因此可减轻30%。发病的轻重缓急程度与猪的日龄、免疫状态、环境条件、饲喂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特别是继发其他病*或细菌感染,常使临诊症状严重和病死率增高。若无母源抗体保护,感染发病严重,病死率可高达%;如果有母源抗体保护,则1周龄的仔猪一般不易感染发病。病理变化主要在消化道。幼龄动物胃壁弛缓,胃肠道内充满凝乳块或消化不全、带腥臭味的食糜,小肠肠壁菲薄,半透明,小肠绒毛明显萎缩。有时小肠广泛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明显水肿。
4、诊断
由于猪轮状病*病在临床症状上与猪流行性腹泻病、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大肠杆菌病、仔猪冠状病*病等有较多相似症状,所以本病诊断不宜作症状鉴别。确诊需以实验室检查为准,在腹泻开始24h内采取小肠及其内容物或者粪便,可以对病*或病*抗体进行检测。目前该病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分离鉴定、RT-PCR技术、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免疫技术等检测方法。
5、防控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环境要保持干净卫生,定期消*,及时清除场内垃圾,将存在于环境中的细菌、病*消灭,确保场内环境安全。给猪群饲喂全价饲料,确保含有全面、均衡的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发病。避免猪群密度过大,发现病猪,要立即隔离到清洁、干燥和温暖的猪舍,并加强护理,尽量减少应激因素。
(2)对症治疗
现在还没有用于医治猪轮状病*的特效药物,一旦发病,应采取对症治疗的措施。预防并发症或继发感染,可酌情应用益生菌(灭活的嗜酸乳杆菌以及屎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或抗生素。病猪会因腹泻而脱水,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护理,提供充足的饮水,最好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芪、酵母免疫多糖和一些营养成分并停止哺乳或喂料。吐泻较重时用止吐剂及镇静剂,避免脱水及酸中*。口服或静脉补液以纠正电解质紊乱。
(3)免疫预防
弱*疫苗在预防猪轮状病*感染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应用,由于猪轮状病*发病时间较早,新生仔猪主要依靠母源抗体的保护,在妊娠母猪分娩前注射疫苗,可使其所产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猪轮状病*(Po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PEDV)是引起仔猪病*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往往不单由其中一种引起发病,混合感染的情况很常见,所以,采用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轮状病*三联活疫苗免疫来预防猪轮状病*病是很好的选择。由于轮状病*呈现常年多发,已无明显季节性,所以应将疫苗列为常规免疫计划,在夏季也要注意疫苗的免疫,否则当秋冬季节来临,猪体无法维持较高保护抗体水平,就会导致疫苗免疫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