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咕咕叫,我们也将其称之肠鸣,而肠鸣和水饮内停的肠间振水声有所不同。一般较为常见的就是胃肠水气阻滞而肠鸣,同时还会伴有腹胀和口臭。
但有一部分人的肠鸣,则没有明显的口臭,胃中也没有明显的发胀感,也不嗳气。就是比较容易便溏,也不太敢吃油腻的食物,更是不敢碰凉。在饮食方面,要是稍不注意,就会肠鸣不停。而且,还特别容易感冒,影响睡眠。
此外,在遇凉、贪凉后,肠鸣还会有所加重,有时候还会伴发腹痛。这类人,手脚不温是常有的事儿。
若是再观其舌脉,一般则多表现为脉细,苔薄白,舌淡等。
其实,这一系列问题主要就在于脾阳虚弱。直白来说,就是中焦的阳热之性匮乏。要是阳热之性不足,那么就很难抵御阴寒之气的侵袭。因此,就会表现出,畏寒怕冷,手脚不温,遇冷、贪凉时,症状加重了。
若是脾阳不足,运化必然就会失常。这就可能出现稍有沾凉,就会腹痛腹泻,容易感冒、或是稍有油腻的也不敢碰。
阳气不足,就难以温化和输布津液。因此,体内津液就容易化成痰湿。一旦痰湿下趋,入于肠间,就会形成肠鸣。而痰湿阻滞于内,脾胃的清阳之气不得升发,受纳而来的水谷也难以被运化吸收。于是,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腹泻、便溏、经常跑卫生间。而这,基本就是中焦脾阳不足所致。
要如何应对?
上面提到,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中焦脾阳不足所致。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温补脾阳。
一谈到温补脾阳,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附子理中汤》,或是《参苓白术散》。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两者的温阳之力都略显不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缺少利水的东西。
因为,就上述一系列症候表现而言。肠鸣、腹泻,就是阳虚以后水湿不化的一种体现。只有在温阳的同时,加上利水除湿,这才能更快地、周全地解决问题。
因此,若是条件满足,在选择汤剂的时候,《茯苓四逆汤》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组方为*参15克,茯苓15克,淡附片6克,干姜5克,炙甘草5克。
这也就是在四逆汤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参和茯苓。若是有条件的,选用人参就再好不过了。
方中的四逆汤主要在于温补脾肾之阳;而*参则可以健脾益气,恢复脾胃的运化之能;茯苓则可以利水除湿,化散停滞在肠胃间的水湿之气。
若是汤剂煎煮条件不满足呢,没关系,我们可以选用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在讲学时分享的脐疗法。方法记录在《我说参同契》的第54讲中:
用几颗花椒、一颗干桂圆肉,再加一点艾绒,全部打碎混合,用手捏成一个小圆粒,睡前放在肚脐里,用胶带贴住去睡觉,第二天起床时揭掉就行了。
连续用几晚,就停两晚,再继续贴,一般用一周就有明显好转,再巩固一段时间,寒湿体质就能调理过来。
为什么可以用它?
这是因为肚脐的位置很是特殊,是我们的“神阙穴”的所在之地。同时也是奇经八脉中,任脉的一个重要穴位。因此,对药物能更好地吸收。
而方中所用的花椒,则可以驱寒止痛;桂圆肉则可以补血安神;而艾绒则是纯阳之性,可温阳补虚。
再将其加味:加入酸枣仁可,则可以养血助眠,安心神;加入枸杞则在于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而此方的搭配也很是巧妙。因为方中所用之物,除了能方便获取以外,还基本都是阳热之地,能很好地温阳、化湿。再贴于肚脐让之吸收,这就好比在中焦脾胃的寒湿下,点燃了一簇火苗,然后再慢慢地将体内的水湿之气驱散掉,同时还能升发脾阳。
这也正如南怀瑾大师所说的那样,日本人借鉴中医瑰宝而发明了温灸器,放在肚脐上,可以治胃病,其实用不着,就用上述小方法就可以了,更简单、更方便、也更有用。
要是有上述症状的患者朋友,建议大家动手尝试一下。要是不想自己做,可以用作好的成品,直接贴就行了。
买二发三北京同仁堂肚脐贴全新升级配方30贴/盒小店月销量¥7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其实,严格来说,肠鸣和消化不良,在传统医学眼中,原因还有很多。而脾肾阳虚,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要是有这类困扰的患者,其主要表现就是脉象较为细弱,苔薄白或是舌苔白腻,肠鸣、腹泻在遇寒后加重,便溏,还不敢吃油腻或是凉一点的食物。日常则可能表现为畏寒怕冷,神疲乏力。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辨证要点来辨别自己的问题所在,而做出应对上述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