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便血,不知道你会想到什么呢?
可能你会认为与痔疮有关,虽然便血是痔疮的典型症状,但是,它还可能与一种更危险、更可怕的疾病有关——肠癌。
“万病之源,始于肠道。”我国是肠癌的大国,每年有38万人检查出来,19万人因它死亡。
据统计,临床上有80%以上的肠癌在早期被误以为是痔疮,因此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后悔莫及!
肠癌为何难以发现?
肠癌近10年来发病率疯狂飙升,增长了97.15%。一般认为高动物蛋白、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肠癌高发的因素。
随着生活条件变好,越来越多人从解决温饱到过度饮食,而且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外出就餐频繁、爱吃红肉(猪、牛、羊肉)、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容易被结肠癌盯上。
肠癌非常“狡猾”,早期不会出现太多典型症状,常常让人忽略掉;到了晚期,由于病情的恶化,才会有临床的表现。
加之,结肠几乎没有痛感神经,导致近80%的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5年生存率仅有5%至40%,这与早期肠癌95%的生存率比起来,真是天差地别。
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极其重要。
发现大便异常,要及时就医
大家千万不要忽视大便,它不仅能反映你的肠道问题,而且还影响全身的健康。
肠癌来临时,上厕所会出现以下异常,哪怕出现一个,也要及时检查。
1、便血+黑便
正常人排便时,粪便大多数为黄褐色。
而患肠癌者,在排便的过程中,会受到粪便的挤压,引起肠道息肉破损出现,再加上有些物质被吸收或因血液中铁离子被氧化,就会出现便血,其粪便呈黑色。
很多人以为是痔疮问题,傻傻分不清楚两者的区别:
痔疮便血:
痔疮出现的便血,多在用力排便时出现,其颜色是鲜红色,通常附在粪便表面,或者大便后滴血。
肠癌便血:
而肠癌的便血则是“主动”出血,混杂在大便中,颜色呈暗红或者黑色。由于肠道粘膜被破坏,排便时会产生较多的粘膜。
2、大便性状改变
大便性状改变,如原来是成形的,现在出现了黏液便、性状变细条、有固定的压痕等。
3、便秘或与腹泻交替
经常出现便秘,要警惕肠癌。肠道息肉体积变大,有可能引起肠道梗塞,阻止粪便排出,人就容易便秘。
同时,便秘的人要留意是否交替出现腹泻。一旦肠道功能下降,就会出现腹泻。
4、排便不规律
排便变得越来越不规律,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的情况;放屁次数突然增多,屁臭;初期会有阵发性腹痛,晚期腹部可能会摸到包块,可见肠形。
这些都可能是肠癌的信号,一旦发现,一定要重视!
养成好习惯,降低肠癌风险
常吃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具有吸附作用,能够裹带着肠道中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辅助预防肠癌。
其中,不可溶性膳食纤维更值得推荐。一般来说,果蔬榨汁后,果蔬渣越多,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越高。
常见的蔬果中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
苹果(2.4g/百克)>橙子(2.3g/百克)>菠萝(1.3g/百克)>番茄(1.2g/百克)>西瓜(小于1g/百克)
因此,有意识地适当多吃蔬菜、水果、粗粮,保证每天25~35g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利于辅助预防肠癌。
拒绝久坐
人在坐着时,直肠有一个弯折的角度,容易影响直肠或盆腔附近的血液循环。
所以,久坐会影响内脏供血,并直接影响肠道的蠕动速度,减慢肠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
圈姐建议,大家每次静坐时间不超过60分钟,以免增加肠癌风险;每周至少进行3次运动,可以换来患结肠癌风险降低一半的好处。
早期筛查
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肠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的,因此,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但在早期就发现肠癌的患者不到总体的10%,除了经常腹泻、大便出血等症状外,人们也很难辨定自己是否患病,早期筛查是最好的方法。
即使没有家族遗传史、饮食结构比较健康,40岁以上人群都应每年筛查一次;40岁以下人群每3~5年筛查一次;而属于肠癌的高发人群,更要从20岁开始做结肠癌筛查。
不要觉得做一次检查是件费时间的事情,肠癌属于越早发现,治愈率越高的癌症。一般如果早期发现肠癌,那么患者的生存率可以提高5%。
因此,大家在发现排便出现异常时,医院检查,记得做早期筛查,切勿抱有侥幸心理,讳疾忌医是极不可取的行为!
来源:健康圈
编辑:珠海市场监管团队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我们将24小时内进行处理。
作者/来源:珠海市场监管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