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小新
头图:年7月24日,美国华盛顿,被称为“柏林病人”的蒂莫西·雷·布朗(TimothyRayBrown),成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推动艾滋病治疗研究。布朗曾经被艾滋病纠缠了整整10年。年,一个七人研究小组在著名科学杂志《血液》上发表在线论文称,“这个病人的艾滋病被治愈了”。
特派记者:刘虹桥发自澳大利亚墨尔本
于7月下旬举行的第20届世界艾滋病大会,重要而特殊。
大会前发生的两件事为大会蒙上阴影。六名参会艾病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在马航客机事件中丧生。另一件事更让人印象深刻——
大会开幕前夕,“密西西比婴儿”的主治医师、美国约翰·医院的黛博拉·佩尔绍德(DeborahPersaud)博士对外宣布,在脱离药物治疗27个月之久后,现年四岁的感染女孩的体内再次检测出艾滋病病*,她不得不重新接受治疗。年3月,“密西西比婴儿”曾被认为是全球首个被治愈的艾滋病儿童。
后一消息无疑给正在紧张筹备大会的国际艾滋病学会带来重大影响。根据预先设计,对“密西西比婴儿”等“治愈”案例的讨论,将是这场大会科学环节的重头戏。后来在会议中,不得不在此基础上,增加对失败案例的讨论。
然而,这样的会前气氛并不完全是坏事。它促使前来参会的全球各国防治艾滋病核心力量,以及大部分与防治艾病有关的未参会人员,更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下一步,我们怎么面对人类公敌艾滋病?我们还能做什么?
艾滋病(人体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IDS),已进入人类视野30余年。在全球科学家努力下,环绕在艾滋病人身上的死亡魔咒正在逐渐消除。随着艾滋病药物及疗法不断突破,艾滋病已不再是无药可救的“世纪癌症”,而变成一种可依靠药物维持的长期慢性疾病。
回望30余年历程,已经在切断艾滋病*(人体获得性免疫缺陷病*,HIV)传播、减少新增感染者、延缓感染者存活时间、改善感染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全球公共卫生专家和艾滋病研究者仍怀有一个尚未实现的终极理想:治愈艾滋病。
“密西西比婴儿”体内重新被检出艾滋病病*,虽然让科学家们感到挫败,但本届艾滋病大会也显示出,科学家们正使用多种办法围剿艾病,且进展显著。
“密西西比婴儿”挫败
这名被称作“密西西比婴儿”的孩童于年在美国出生。由于感染艾滋病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未曾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疗,她在出生伊始,就从母亲身上获得艾滋病病*。
在出生后31小时,“密西西比婴儿”开始接受三种抗逆转录病*药物的联合治疗。此后,她血液中的病*数量明显减少。一个月后,在常规检测中,她的血液里已检测不到艾滋病病*。
“密西西比婴儿”在一岁半时停止用药。在随后数月的跟踪检测中,她的病*检测均呈阴性。年3月,医生宣布她的艾滋病已经得到“功能性治愈”。
这个消息一度引发轰动。跟踪研究显示,女孩身上并不存在艾滋病病*抗体或针对艾滋病病*的抗体反应。这意味着,艾滋病病*感染情况从阳性转阴性,几乎可以说是药物治疗产生的效果。
在此之前,仅有一例感染者宣告治愈,即“柏林病人”。年夏天,时年46岁的“柏林病人”蒂莫西·雷·布朗(TimothyRayBrown)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第19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宣布他感染的艾滋病被成功治愈。这是得到全球科学界认可的首位,也是迄今惟一一位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
他之所以能够被治愈,是因为在两次骨髓移植后,他获得的新的骨髓干细胞里缺乏艾滋病病*入侵白细胞所需凭借的CCR5基因。这就使得他体内的艾滋病病*无处寄生,最终死亡。
时至今日,“柏林病人”依旧健康地生活着,他的“治愈”并未出现倒退。但是,这种看似有效的骨髓移植方法,却难以复制。究其原因,天然缺失CCR5基因的人口比例极少,仅在欧洲人种中存在不足1%的人携带对艾滋病病*显示出类似抗体效果的CCR5-△32突变型纯合子,而在其他地区人口中携带比例几乎为零。
在“柏林病人”之后,又有两例艾滋病病*感染者接受了类似的骨髓移植治疗,即“波士顿病人”。他们虽然在术后停止接受抗逆转录病*药物治疗,并在几周内显示出病*消散的态势,但艾滋病病*最终卷土重来,他们不得不恢复药物治疗。
“密西西比婴儿”的“治愈”令科学界振奋,因为相较于“柏林病人”骨髓移植的治疗取向,病例所采用的“早期治疗”方法更易操作、成本更低,也更具推广性。
这也难怪当“密西西比婴儿”在摆脱药物治疗27月后再次检测出艾滋病病*的消息会令许多人感到失望。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女孩体内的艾滋病病*载量从每毫升不足20拷贝迅速上升至每毫升1.67万拷贝。有媒体失望地评论称,这是“治愈艾滋病之路”上的一个重大挫折。
不过,黛博拉·佩尔绍德认为,“密西西比婴儿”提供了艾滋病病*在婴儿体内的天然表现的诸多新信息。一项重要发现是,在初次暴露后,艾滋病病*就能够迅速入侵那些生命周期很长的中央记忆免疫细胞,这个速度要比研究者此前想象的快得多。另一项发现是,艾滋病病*可以在没有任何感染征兆的情况下,重新回归。这也与研究者过去的认知不同。
“虽然病*最终回归了,‘密西西比婴儿’仍是成功的。她刷新了感染者摆脱药物并能控制病*的时间记录,也改变了我们对‘治愈’和病*检测的认识。”莎朗·列文对财新记者说。她供职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是艾滋病治疗领域的前沿学者。
“根治”艾病希望
7月22日的第20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会场,一间原本可容纳约人的会议室早早被听众占满,百余名参会者不得不围坐在会议室门外,从不足20寸的液晶屏幕上观看这场名为“治愈艾滋病之路”的口头报告专场的视频直播。
这场报告之所以观众爆棚,是因为作报告科学家正给艾病根治带来新希望——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University)传染性疾病临床医学部的资深研究员索佳德博士(OleSchmeltzSogaard)发布了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该团队使用传统抗癌药物罗米地辛(Romidepsin),已成功将隐藏在感染者体内的艾滋病病*“踢”了出来。
可以说,“柏林病人”所代表的研究取向,是利用人类天然抗体防御艾滋病病*对免疫系统的攻击。另一个主流研究取向则是医学家过去面对病*所采用的惯常思路——寻找针对性药物或医学方法,与艾滋病病*展开正面交锋,将之逐个剿灭,从而根治艾滋病。近年发布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已经显露出“根治”艾滋病的可能性。
理论上,艾滋病病*在进入人体后,会隐藏在免疫系统中的CD4细胞中,处于一种类似“休眠”的状态。这使得原本应该发挥免疫职能的CD4细胞无法正常工作。但是,免疫系统内具有类似职能的T细胞对这些隐藏在CD4细胞中的艾滋病病*也束手无策。它们不仅无法杀死CD4细胞中的艾滋病病*,有时甚至无法监测到它们的存在。因此,把艾滋病病*从CD4细胞中踢出来,成为免疫系统发挥功能,剿灭艾滋病病*的第一步。
而现行的主流治疗方法,即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疗法,虽然能够突破性地将感染者体内的病*数量抑制在较低水平,但无法从根本上剿灭那些“休眠”的艾滋病病*。对绝大多数的感染者而言,在停止服药后,这些休眠的病*就会很快从CD4细胞中释放出来,再次威胁免疫水平。
共有六名感染者参与了索佳德的研究。他们在两周时间里,以正常癌症患者三分之一的剂量每日服用罗米地辛。抗癌药在进入体内后,唤醒沉睡在CD4细胞中的艾滋病病*,并将病*复制水平提升约2至4倍。其中,五名感染者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数量增加到可测量水平。
把病*“踢”出来,只是第一步。结合此前多国研究者发布的报告,唤醒“休眠”病*,将之从CD4细胞中踢出,已被证明是可行的。此前,另一种抗癌药伏立诺他(Zolinza)也已显示出激活艾滋病病*的效果。只是,能否激活所有潜藏的艾滋病病*,仍有待探索。
年5月,索佳德团队已启动第二阶段研究计划。这一阶段的研究里,他们要在“踢”的基础上,尝试“杀灭”病*,这一策略被称之为“踢出-杀灭”(KickandKill)。
在三个月的试验期内,20名艾滋病病*感染者将使用罗米地辛。在停止使用抗逆转录病*药物之前,他们还将注射一种仍处试验阶段的艾滋疫苗Vacc-4x。后者作为治疗性疫苗的备选,有望促进免疫系统反应,使T细胞能够更好地识别并围剿艾滋病病*。
美国费城天普大学(TempleUniversity)神经科学院哈利利(Khalili)教授则尝试了另一条“根治”艾滋病的方法。他们不是依赖药物,而是一种被称为“基因组编辑魔术手术刀”的热门基因技术——Cas9。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Cas9酶在核糖核酸的带领下,到达指定位置,对基因片段进行剪辑。哈利利团队的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在7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他们已宣传,已首次从人类细胞中剪除艾滋病病*基因组。
重新定义“治愈”
7月25日,在历时一周的讨论后,代表国际艾滋病研究最高水平的世界艾滋病大会落下了帷幕。在大会闭幕式的新闻发布会上,包括本届大会两位联席主席在内的多位科学家提出,或许到了重新定义“治愈”的时候了。
科学家们提出,诸如“密西西比婴儿”这样,能够在停止服药后,艾滋病病情能够做到在一定时间内“长期缓解”(long-termremission),是否就应当称作“治愈”?
所谓“长期缓解”,是指艾滋病病*感染者在接受一定周期的治疗后,恢复相对健康的状态,并在若干年内维持体内艾滋病病*载量的较低水平,保持相对高的免疫水平,免于发病和死亡。
或可参考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的概念。对于不同癌症患者而言,在五年或十年的“无进展生存期”后,他们的癌症就可以被认为是治愈了。但是,在此期间,无论是艾滋病感染者还是癌症患者,仍需定期进行检查。
“过去,我们用的是‘功能性治愈’(functionalcured)这个描述,这让人很困惑,到底是治愈了,还是没治愈。‘长期缓解’可能是更适合现阶段的研究目标。”莎朗·列文说。
在法国,14名被称作“维斯康提感染者群体”(VISCONTICohort)的艾滋病病*感染者,在感染早期接受了治疗。在停止治疗两年后,虽然体内仍存在艾滋病病*,但是病*没有大规模释放,他们的健康状况良好。
另一个研究取向是“治疗性疫苗”。科学家们已经知道,约1%的人能够对艾滋病病*自然免疫。一些研究项目正在尝试复制这种免疫反应,让普通人也能在感染后,产生抗体,或由T细胞完成对病*的绞杀。
不过,艾滋病疫苗研究严重受挫。几支曾被赋予众望的进入大规模人体临床试验阶段的候选疫苗,均宣告失败。
对于治愈艾滋病的方法,曾因发现艾滋病病*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oiseBarré-Sinoussi)显得谨慎而悲观。她说:“我不知道我们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找到治愈艾滋病的方法。我们现在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应该给出任何日期。”
寻找治愈之路漫漫,但在科学进展之外,还有许多紧迫而重要的工作有助于控制艾滋病疫情。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于7月16日发布的最新《艾滋病差距报告》显示,全球已有多万感染者接受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治疗,这不仅延长了许多人的有效工作寿命,更使成千上万的人免于死亡。
上述报告再次提出联合国的宏伟目标——在年前结束艾滋病流行。报告称,如果各国能够在年前进一步加速艾滋病防治工作,这一目标有望实现。这可避免多万因艾滋病相关疾病造成的死亡,也使得万人免于沦为新增感染者。
然而,人类实现这一目标注定艰难。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席米歇尔·西迪贝(MichelSidibe)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实现年目标,必须先在年前实现“90-90-90”目标。即让90%的感染者确诊其感染状况,让90%的确诊阳性感染者获得药物治疗,让90%的药物治疗者的病*载量降至无法检测的水平。
更应当看到的是,即便过去30年的艾滋病响应成果显著,现有药物治疗依旧只能覆盖不足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各国*府为维持免费药物,在财*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随着全球经济减缓,过去用于维持发展中国家艾滋病响应的多支国际基金已持续缩水。■
财新见习记者赵晗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