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Epstein-Barrvirus,EBV)为一种人类疱疹病*(HHV),是Epstein和Barr于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分离出病*,故命名为EB病*。大多数正常人在儿童期感染EB病*,然后终生潜伏携带。根据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95%以上成人有EBV抗体,体内携带有EBV。
EBV多感染B细胞,也可感染T、NK细胞,单核细胞,以及上皮细胞。被病*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主要包括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正常人血和淋巴器官中约有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的B淋巴细胞被EBV感染,但是绝大多数细胞中的病*不复制,不致病。
EBV在人群中广泛感染,在免疫正常的个体,抗EBV特异性T淋巴细胞(EBV-CTL)及自然杀伤细胞(NK)控制EBV感染细胞的增殖;在EBV再激活中,感染的细胞表达几种病*蛋白,可被EBV-CTL细胞识别并被杀伤。在健康携带者,病*与免疫系统形成平衡。在EBV复制过程中,有多个病*基因表达,而在健康正常人则不表达;不同的EBV相关恶性肿瘤表达部分或全部EB病*蛋白。
一.EBV感染相关疾病分类
(一)幼儿期感染: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二)青年期初次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三)EBV血症及EBV病:免疫低下时,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受者等,潜伏的EBV在血液及组织中激活,导致EBV-DNA在血液和/或组织中拷贝数明显升高,可引起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炎、肺炎、脑炎、肠炎,甚至噬血性淋巴细胞组织增生症(噬血综合征,HLH)。
(四)EBV相关肿瘤:长期携带者,在一定时候引起EBV相关肿瘤,此类疾病的特点在肿瘤组织或者血液中检查出EBV基因拷贝升高。
EBV阳性鼻咽癌
EBV阳性胃癌
EBV阳性造血与淋巴系统肿瘤,根据年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B细胞型
a.EBV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EBV+粘膜皮肤溃疡:常见于老年人或免疫抑制剂剂使用者,自限性;
b.其它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c.伯基特淋巴瘤(BL):分为流行性(多见于非洲)、散发性、免疫低下性(艾滋病*感染后,HIV后);
2)NK/T细胞型
a.结外EBV阳性T/NK淋巴瘤,鼻型:最常见
b.儿童EBV阳性T/NK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多见于亚洲、美国中部及南部、墨西哥
此类疾病需要和急性EBV阳性HLH及结内EBV阳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鉴别,前者采用HLH方案可治愈,为良性疾病;结内EBV+PTCL的EBV存在于多数T细胞中,为恶性疾病。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表现轻重不一,可以是惰性局部水疱种痘样淋巴增殖性疾病;严重对蚊虫叮咬敏感;更严重表现为全身肝脾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皮肤表现。
系统性T细胞淋巴瘤:不再称为淋巴增殖性疾病,常常表现为噬血性淋巴细胞组织增生症(噬血综合征,HLH)。
c.EBV阳性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d.EBV阳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未分类型(PTCL,NOS):多见于老年,或器官移植或其它免疫抑制环境下
e.EBV阳性肝脾γδT淋巴瘤
f.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
3)何奇金氏淋巴瘤(HL)
二.EBV相关肿瘤的发生的原因与机制
1.免疫缺陷明显相关
a)原发免疫缺陷: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或性联淋巴增殖性疾病、HLH相关免疫缺陷易发生EBV相关的淋巴系统肿瘤。
b)继发免疫缺陷:如艾滋病(AIDS)、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器官移植患者也常常发生EBV相关疾病及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约15%的患者发生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持续的免疫抑制剂降低EBV特异性T淋巴细胞(EBV-CTL)池,导致不可控制的EBV诱导的B细胞增殖。
2.一些遗传易感基因与EBV相关肿瘤有关:我国曾毅院士报告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广东国内外移民仍保持高EBV阳性鼻咽癌(NPC)发生率。NPC患者仍存在与HLA连锁的NPC易感基因,其危险性高21倍。NPC主要易感基因与6号染色体有关。发现鼻咽癌易感基因有HLA-A*,HLA*,HLA-B*等,保护基因有HLA-B*,HLA-B*,HLA-B*等,可能在鼻咽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3.环境因素
流行性BL最常见于非洲赤道,慢性疟疾感染是启动癌基因关键的辅因子,疟原虫对B细胞有慢性刺激作用,当B细胞自由增殖时,c-myc基因意外易位的危险性增加;EBV感染及c-myc易位共同使B细胞发生恶变。
曾毅院士报告一些中草药含有EB病*诱导剂,广东、广西有45种;食物如咸鱼有促癌物与致癌物,非洲Harisa有促癌物,厌氧杆菌产生的丁酸为促癌物;在促癌物和丁酸的协同作用下,EB病*可以在体内诱发试验性癌症。
(本文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