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慢性腹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艾滋病
TUhjnbcbe - 2021/3/21 14:52:00
白癜风治疗有效的药物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进一步规范全国预防艾滋病、梅*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推进消除母婴传播进程,我委制定了《预防艾滋病、梅*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年版)》(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年11月12日预防艾滋病、梅*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年版)?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规划纲要》,进一步规范全国预防艾滋病、梅*和乙肝母婴传播(以下简称预防母婴传播)工作,推进消除母婴传播进程,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制定本规范。一、工作目标(一)总目标。全面、规范落实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减少相关疾病母婴传播,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二)具体目标。至年底,实现以下目标:1.孕产妇艾滋病、梅*和乙肝检测率达95%以上,孕期检测率达90%以上,孕早期检测率达70%以上。2.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病*用药率达95%以上,所生儿童抗艾滋病病*用药率达95%以上。3.梅*感染孕产妇梅*治疗率达95%以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达95%以上。4.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95%以上,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时注射率达95%以上。5.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3%以下。6.先天梅*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活产以下。7.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12月龄内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上述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见附件1。二、工作内容预防母婴传播以艾滋病、梅*和乙肝综合防治体系为支撑,以常规妇女保健、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为基础,为育龄人群、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相关服务。(一)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结合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少年保健、性病防治、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等时机,开展预防母婴传播相关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提高青少年、育龄妇女特别是孕产妇及其家人对预防母婴传播的认知水平,增强其“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促进健康行为。(二)孕产妇检测与咨询服务。为所有孕产妇(包括流动人口)尽早提供艾滋病、梅*和乙肝检测与咨询服务。在初次产前检查时,告知预防母婴传播相关信息,提供适宜、规范的检测,并依据结果提供后续咨询。对于疫情相对较重地区或感染风险较高的孕产妇,在孕晚期再次进行检测。对临产时才寻求孕产保健服务的孕产妇,要尽快提供艾滋病、梅*和乙肝检测与咨询。对分娩前未能明确感染状况的孕产妇,原则上按照感染者处理,及时实施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并为其提供安全助产服务。孕产妇艾滋病、梅*和乙肝检测服务技术要点见附件2。(三)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保健服务和综合关怀。为感染孕产妇提供规范的孕产期保健服务,严格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将符合条件的感染孕产妇纳入“紫色”妊娠风险分级,落实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加强孕期全程随访,动员感染孕产妇配偶/性伴进行相关检测。为感染孕产妇提供安全助产服务,提倡自然分娩,避免将感染作为剖宫产指征。实施标准防护措施,减少分娩过程中的疾病传播。加强避孕指导和咨询,帮助孕产妇制订适宜的家庭生育计划,减少非意愿妊娠和疾病传播。为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监测感染症状和体征,按时进行相关检测。强化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指导、计划免疫等常规保健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为感染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健康咨询、心理和社会支持等综合关怀服务。尊重感染者合法权益,保护个人隐私,努力营造无歧视的医疗环境和社会氛围。(四)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服务。1.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为感染孕产妇提供规范的抗病*治疗,不具备抗病*治疗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为其提供转介服务,并与接诊机构做好信息对接。在孕产妇用药前、用药期间进行病*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检测。持续给予用药咨询指导,提高孕产妇用药依从性。及时对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进行母婴传播风险评估,根据其母亲抗病*治疗、实验室检测等情况,将儿童分为高暴露风险或普通暴露风险,按要求进行预防性抗病*治疗。给予科学、适宜的婴儿喂养指导,提倡人工喂养。开展暴露儿童感染状况监测,加强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和抗体检测服务,及时为确诊儿童进行治疗或提供转介服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见附件3。2.预防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对发现的梅*感染孕产妇,尽早进行规范的青霉素治疗,结束后定期进行随访和疗效评价,必要时再次治疗。对所有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出生后即实施预防性青霉素治疗,同时进行梅*感染相关检测,及时发现先天梅*患儿。对明确诊断的儿童要及时给予治疗,对未能明确诊断的儿童,要定期随访和检测,直至排除或诊断先天梅*,在没有条件、无法进行诊断治疗的情况下及时转诊。预防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见附件4。3.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为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提供必要的实验室检测和辅助检查。密切监测孕产妇肝脏功能情况,给予专科指导,必要时提供转介服务。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孕产妇进行抗病*治疗。对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所生儿童,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同时注射国际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照国家免疫程序完成后续乙肝疫苗接种。在儿童完成最后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后1-2个月及时进行乙肝病*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检测,以明确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效果。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服务技术要点见附件5。三、保障措施(一)服务能力建设。各地要进一步健全预防母婴传播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工作规范和服务流程,加强区域间、机构间、机构内转诊和协作。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健全专家队伍和师资力量,有计划地对预防母婴传播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完善区域检测网络,严格实验室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提升检测服务水平,确保及时获取检测结果。推进社区组织参与预防母婴传播工作。(二)信息管理。各地要加强预防母婴传播信息管理,不断规范信息报送、审核、分析和质控等工作,强化信息安全与保密管理。建立预防母婴传播、传染病信息报告等系统间数据比对和共享机制,做好区域间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个案信息对接。医疗卫生机构要明确负责预防母婴传播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工作的人员和职责,结合婚前、孕前、孕产期和儿童保健等服务阶段,及时收集、整理、填报相关数据,并按照要求进行网络报告。预防艾滋病、梅*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详见附件6。(三)资金和物资管理。各地要加强预防母婴传播相关物资和资金管理。按照相关规定,对试剂、药品、设备等物资及时招标采购,确保采购物资质量、品目和数量满足工作要求,避免浪费或断档。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国家预防母婴传播项目经费用于疾病检测、综合干预、随访和管理等工作。做好预防母婴传播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协同工作,合理安排经费使用,并做好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策的衔接,提高服务效能,增强群众获得感。(四)指导评估。建立健全各级预防母婴传播工作指导与评估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适时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评估。各级卫生健康行*部门要制订本地区预防母婴传播工作指导与评估计划,细化相关评估指标,定期组织开展评估,及时向上级卫生健康行*部门提交工作报告,不断提高辖区内预防母婴传播工作质量。四、职责分工(一)卫生健康行*部门。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牵头负责全国预防母婴传播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医管局、妇幼司负责管理协调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相关诊疗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负责组织全国整体艾滋病、梅*和乙肝疫情监测工作。各级卫生健康行*部门承担本辖区预防母婴传播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建立健全妇幼牵头,医*医管、疾控、财务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协作机制,促进社区参与,明确职责分工,保障预防母婴传播各项工作的落实。(二)医疗卫生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委托,承担全国预防母婴传播工作的技术支持,开展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推广适宜技术。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本辖区预防母婴传播工作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协助卫生健康行*部门做好预防母婴传播管理工作。相关医疗机构为孕产妇提供预防母婴传播检测与咨询服务,为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规范的干预服务,参与并接受预防母婴传播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按要求收集、上报相关信息资料。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本辖区整体艾滋病、梅*和乙肝疫情监测工作,会同临床检验中心承担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适时与妇幼保健机构互换数据信息。按照职责开展与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配合开展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诊疗和转介服务。附件1预防艾滋病、梅*和乙肝母婴传播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1.孕产妇艾滋病/梅*/乙肝检测率定义:接受艾滋病/梅*/乙肝检测的孕产妇所占的比例。分子:孕期和(或)产时接受过艾滋病/梅*/乙肝检测的产妇数分母:同期分娩产妇总数(住院分娩产妇数+非住院分娩产妇数)2.孕期艾滋病/梅*/乙肝检测率定义:孕期接受至少一次艾滋病/梅*/乙肝检测的孕产妇所占的比例。分子:孕期接受过艾滋病/梅*/乙肝检测的产妇数分母:同期分娩产妇总数(住院分娩产妇数+非住院分娩产妇数)3.孕早期艾滋病/梅*/乙肝检测率定义:孕早期(孕12+6周以内)接受至少一次艾滋病/梅*/乙肝检测的孕产妇所占的比例。分子:孕早期接受过艾滋病/梅*/乙肝检测的产妇数分母:同期分娩产妇总数(住院分娩产妇数+非住院分娩产妇数)4.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病*用药率定义: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应用抗艾滋病病*药物的比例。分子:孕期和(或)产时应用抗艾滋病病*药物的艾滋病感染产妇数分母:同期艾滋病感染产妇总数5.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抗艾滋病病*用药率定义: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应用抗艾滋病病*药物的比例。分子: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中应用抗艾滋病病*药物的人数分母:同期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儿童数6.梅*感染孕产妇治疗率定义:梅*感染孕产妇接受梅*治疗的比例。分子:孕期和(或)产时接受过梅*治疗的产妇数分母:同期梅*感染产妇总数7.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定义: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接受过预防性治疗的比例。分子: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中接受过预防性治疗的人数分母:同期梅*感染产妇所生儿童数8.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定义: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儿童及时接种首剂乙肝疫苗的比例。分子: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了首剂乙肝疫苗的乙肝感染产妇所生儿童数分母:同期乙肝感染产妇所生儿童数9.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时注射率定义: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儿童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比例。分子: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儿童数分母:同期乙肝感染产妇所生儿童数10.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定义: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儿童中18月龄诊断为艾滋病病*感染的比例。艾滋病母婴传播率=(A+B+年度死亡矫正系数*C)/(D+E)A: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已满18月龄的存活儿童中,18月龄艾滋病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人数B: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已满18月龄的死亡儿童中,婴儿早期诊断结果为阳性的人数C: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已满18月龄的死亡儿童中,未接受过婴儿早期诊断,或早期诊断结果不详的人数D: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已满18月龄的存活儿童中,在18月龄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的人数E: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已满18月龄的死亡儿童数详细内容参见《妇幼司关于调整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区域实验室和优化艾滋病母婴传播率算法的通知》(国卫妇幼妇卫便函〔〕53号)11.先天梅*报告发病率定义:先天梅*报告病例数占活产总数的比例。分子:先天梅*报告病例数(传染病疫情直报信息系统中的胎传梅*数)分母:同期活产总数(全国妇幼年报系统中的活产数)12.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12月龄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阳性率定义: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中12月龄内HBsAg阳性的比例。分子: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中12月龄内HBsAg阳性的人数分母:同期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中12月龄内接受HBsAg检测的人数附件2孕产妇艾滋病、梅*和乙肝检测服务技术要点一、艾滋病检测参照《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感染诊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和最新版《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中临床诊断相关的检测策略进行孕产妇艾滋病检测。(一)检测方法。孕产妇艾滋病检测方法包括抗体筛查试验和补充试验。抗体筛查试验包括免疫凝集试验、免疫层析试验(ICA)、免疫渗滤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LIA)、抗体抗原联合检测试验等。补充试验包括抗体确证试验和核酸试验。抗体确证试验包括免疫印迹试验、条带/线性免疫试验、免疫层析试验、免疫渗滤试验及特定条件下的替代试验。核酸试验包括核酸定性试验和核酸定量试验。(二)检测流程。对初次接受孕产期保健的孕产妇,应当首先进行HIV抗体筛查试验。筛查试验按照流程分为初筛试验与复检试验。初筛试验结果无反应,依据检测方法出具HIV抗体或HIV抗体抗原阴性报告;初筛试验有反应者进入复检试验,复检试验均无反应出具HIV抗体或HIV抗体抗原阴性报告,复检试验有反应者尽快进行补充试验,并依据补充试验结果进行报告(详见图1)。对临产时才寻求孕产期保健服务、艾滋病感染状况不明确的孕产妇,尽快同时应用两种不同厂家或不同原理的检测试剂进行筛查(要求30分钟内出检测结果),根据筛查检测结果及时提供后续服务附件3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一、孕产妇抗病*治疗(一)治疗方案。1.对于孕期发现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应当立即给予抗病*治疗,可选择以下三种方案中的任意一种:方案一: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方案二: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方案三: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2.孕前已接受抗病*治疗的孕产妇,根据病*载量检测结果进行病*抑制效果评估。如病*载量小于50拷贝/ml,可保持原治疗方案不变;否则,酌情调整抗病*治疗用药方案。3.对于孕晚期(孕28周之后)发现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有条件的情况下推荐使用: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恩曲他滨(FTC)+整合酶抑制剂。(二)注意事项。1.在分娩结束后,艾滋病感染产妇无需停药,继续进行抗病*治疗。2.当孕产妇血红蛋白低于90g/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0.75×/L,建议不选或停用AZT。应用TDF前需进行肾脏功能评估。3.整合酶抑制剂应当选择可应用于孕产妇的整合酶抑制剂。具体治疗方案参见最新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手册》、《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药物治疗手册》。(三)孕产妇抗病*治疗的相关检测。孕产妇抗病*用药前、用药过程中应进行相关检测,评估孕产妇感染状况,确定用药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1.用药前:进行病*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其他相关检测(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2.用药过程中:按规定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其他相关检测(同前)。3.孕晚期:进行1次病*载量检测,在分娩前获得检测结果。4.有条件地区,建议孕产妇用药前、用药期间进行耐药检测。二、安全助产服务孕期提供充分的咨询,帮助感染孕妇及其医院,医院待产。艾滋病感染不作为实施剖宫产的指征。对于孕早、中期已经开始抗病*治疗、规律服用药物、没有艾滋病临床症状,或孕晚期病*载量<0拷贝/毫升,或已经临产的孕产妇,不建议施行剖宫产,避免紧急剖宫产。产前检查和分娩过程中尽量避免可能增加母婴传播危险的损伤性操作,包括会阴侧切、人工破膜、宫内胎儿头皮监测、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助产等。应严密观察并积极处理产程。尽可能减少新生儿接触母亲血液、羊水及分泌物的时间和机会。三、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母婴传播风险评估对所有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进行母婴传播风险评估,以确定儿童预防治疗方案。风险评估依据孕产妇抗病*治疗、实验室检测等情况,将所生儿童分为高暴露风险儿童和普通暴露风险儿童。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孕产妇所生儿童为艾滋病高暴露风险儿童,其他为普通暴露风险儿童。1.感染孕产妇孕晚期HIV病*载量50拷贝/ml;2.感染孕产妇无孕晚期HIV病*载量检测结果,孕期抗病*治疗不足12周;3.孕产妇临产时或分娩后HIV初筛试验阳性。四、儿童抗病*用药方案(一)普通暴露风险儿童。儿童应当在出生后6小时内尽早开始服用抗病*药物,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方案中的任意一种(详见表1和表2)。如选择母乳喂养,应当首选NVP方案。表1普通暴露风险儿童预防用药建议剂量:奈韦拉平(NVP)出生体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gNVP15mg(即混悬液1.5ml),每天1次婴儿应服药至出生后4周<g且≥gNVP10mg(即混悬液1.0ml),每天1次<gNVP2mg/kg(即混悬液0.2ml/kg),每天1次表2普通暴露风险儿童预防用药建议剂量:齐多夫定(AZT)出生体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gAZT15mg(即混悬液1.5ml),每天2次婴儿应服药至出生后4周。<g且≥gAZT10mg(即混悬液1.0ml),每天2次<gAZT2mg/kg(即混悬液0.2ml/kg),每天2次(二)高暴露风险儿童。儿童应在出生后6小时内尽早开始服用三联抗病*药物至出生后6周(详见表3)。出生后2周内: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出生2周后至6周: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表3高暴露风险儿童预防用药建议剂量AZT3TCNVPLPV/r年龄体重胎龄35周(2mg/kg)胎龄35周(4mg/kg)4周龄(2mg/kg)4周龄(4mg/kg)2周龄(6mg/kg)2周龄(16/4mg/kg)每天2次,每次用药剂量2kg-1ml2ml1ml-2ml1ml3kg-1ml2ml1ml-3ml1ml4kg-2ml3ml2ml3ml3ml1ml5kg-2ml3ml2ml3ml-1.5ml6-6.9kg2ml4ml-3ml-1.5ml注:应根据胎龄、儿童周龄和体重变化及时更换药物和调整药物剂量。(三)儿童抗病*药物副反应监测。对于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高暴露风险儿童,应当在其服药后2周及4周时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测。发现异常者,及时进行处理。五、婴儿喂养咨询与指导医务人员应当根据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其家人对婴儿喂养的知识和技能、可接受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获得专业指导的可及性等条件进行综合评估,给予科学的喂养指导,保障婴儿健康饮食和营养充足。对选择人工喂养的,指导其正确冲配奶粉和清洁消*器具。对选择母乳喂养的,要做好咨询指导,强调喂养期间母亲应当坚持服用抗病*药物,指导正确的母乳喂养和乳房护理。六、儿童艾滋病感染状况监测和随访对所生儿童于出生后48小时内、6周和3个月时,分别采集血标本,进行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核酸检测)。两次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可诊断为艾滋病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未进行早期诊断检测的儿童,应于12月龄时进行HIV抗体筛查,筛查结果阴性者,排除艾滋病感染;筛查结果阳性者,应随访至满18月龄,并再次进行HIV抗体检测,如抗体检测结果仍为阳性者应及时进行补充实验,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儿童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与HIV抗体检测服务流程详见图5。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都应纳入高危儿管理,在儿童满1、3、6、9(8)、12和18月龄时,分别进行随访和体格检查。对于发现的艾滋病病*感染儿童进行传染病报告,尽快进行转介和治疗。?附件4预防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一、梅*感染孕产妇治疗(一)推荐方案。孕产妇一旦发现梅*感染,即刻开始治疗,可选择以下任意一种方案。1.苄星青霉素,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2.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单位/日,肌内注射,连续15日为1个疗程。(二)替代方案。若青霉素过敏,在无头孢曲松过敏史的情况下使用头孢曲松,1g/日,肌内注射或静脉点滴,连续10日为1个疗程。若青霉素过敏且不能使用头孢曲松时,使用红霉素口服(禁用四环素、多西环素),每次mg,4次/日,连服15日为1个疗程。(三)注意事项。1.规范治疗的定义:①使用青霉素治疗;②按照治疗方案要求全程、足量治疗;③治疗应在分娩前1个月完成。2.临产时发现的感染孕产妇,应立即启动并完成1个疗程的治疗。3.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非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阴性的孕产妇,应给予1个疗程的治疗。4.苄星青霉素治疗期间,若中断治疗超过1周;或采用其他药物(普鲁卡因青霉素、头孢曲松或红霉素)治疗期间,遗漏治疗1日或超过1日,均应重新开始计算疗程并继续治疗。5.治疗结束后应当定期随访。每月进行1次非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若3-6个月内非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滴度未下降4倍(2个稀释度),或滴度上升4倍(2个稀释度),或检测结果由阴转阳,应当立即再给予1个疗程的梅*治疗。6.孕期用红霉素治疗的孕妇,在分娩后应使用多西环素复治(多西环素,mg,2次/日,连服15日),治疗期间不能哺乳,所生的儿童应按照先天梅*治疗方案给予相应的治疗。7.对于母亲孕期未接受规范治疗,且非梅*螺旋体检测阳性的儿童,按照先天梅*治疗。8.感染孕产妇分娩前必须进行非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以便与所生新生儿非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以此作为后续诊治的依据。二、儿童预防性治疗1.治疗对象:所有梅*感染孕产妇所生的新生儿。2.治疗方案:苄星青霉素,5万单位/千克体重,1次肌内注射(分两侧臀肌)。三、儿童梅*感染状况监测和随访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自出生时开始,定期进行梅*血清学检测和随访,直至排除或诊断先天梅*(详见图6)。四、先天梅*的诊断与治疗(一)先天梅*诊断。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为先天梅*:1.儿童的皮肤黏膜损害或组织标本病原学检查阳性(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暗视野显微镜、镀银染色镜检和核酸扩增试验);2.出生时梅*螺旋体IgM抗体检测阳性;3.出生时非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结果阳性,滴度大于等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2个稀释度),且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结果阳性;4.出生时不能诊断先天梅*的儿童,任何一次随访过程中非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结果由阴转阳或上升4倍滴度(2个稀释度),且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5.18月龄前未能诊断先天梅*的儿童,18月龄后梅*螺旋体血清学试验仍阳性。(二)先天梅*治疗。有条件的地区应进行脑脊液检查,包括常规检查及脑脊液梅*血清学试验,以判断是否有神经系统损害。1.脑脊液正常者。同预防性治疗方案,即苄星青霉素,5万单位/千克体重,1次肌内注射(分两侧臀肌)。已接受过预防性治疗的先天梅*患儿不须重复治疗。2.脑脊液异常者。可选择以下任意一种方案。(1)青霉素,每次5万单位/千克体重,每8小时1次(7日内新生儿,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连续10-14日。(2)普鲁卡因青霉素,每次5万单位/千克体重,每日1次,肌内注射,连续10-14日。治疗期间如果遗漏治疗1日或超过1日,需重新计算治疗疗程,再次开始治疗。3.如无条件检查脑脊液,按脑脊液异常者治疗。附件5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一、乙肝感染孕产妇干预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需进行肝功能检测,有条件的地区进行HBVDNA定量检测。依据感染孕产妇血清HBVDNA、转氨酶水平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病*治疗或转诊。若孕产妇孕中、晚期血清HBVDNA≥2×IU/ml,建议与感染孕产妇充分沟通,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于孕28周开始抗病*治疗;对于HBVDNA2×IU/ml的孕产妇可于孕24周开始抗病*治疗。若不能进行HBVDNA检测或无检测结果,可依据乙肝病*E抗原阳性结果于孕28周开始抗病*治疗。推荐药物为替诺福韦(TDF)。患有肾病或严重骨质疏松的孕产妇,可应用替比夫定(LdT)治疗。孕产妇用药后中途不建议停药,分娩后应立即停药。应加强产后监测,复查肝肾功能,进行HBVDNA定量检测。二、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干预(一)接种乙肝疫苗。所有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均应按照最新版《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中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程序,于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并按规定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所有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均应于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国际单位。注射方法为肌内注射,注意应与乙肝疫苗的接种部位不同,也不可与乙肝疫苗吸入同一注射器内注射。(三)儿童喂养。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可以进行母乳喂养。(四)儿童随访和检测。儿童在完成最后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后1-2个月,应进行乙肝病*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检测,明确母婴传播干预效果。检测方法首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化学发光免疫试验,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也可采用胶体金标记免疫分析法。按要求上报所有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新生儿产时的个案信息和部分儿童12月龄内的随访及检测情况。部分儿童指孕中、晚期血清HBVDNA≥2×IU/ml或HBe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预防艾滋病、梅*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