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包含心理学、计算机、历史学、西医综合、中医综合、管理类联考,其余暂未公布。
心理学◆◆◆◆◆
计算机I考试性质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II考查目标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数据结构45分
计算机组成原理45分
操作系统35分
计算机网络25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80分(40小题,每小题2分)
综合应用题70分
IV考查内容
数据结构
1.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基本操作的实现,能够对算法进行基本的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的分析。
3.能够运用数据结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求解,具备采用C或C++语言设计与实现算法的能力。
一、线性表
(一)线性表的定义和基本操作
(二)线性表的实现
1.顺序存储
2.链式存储
3.线性表的应用
二、栈、队列和数组
(一)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
(二)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
(三)栈和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
(四)栈和队列的应用
(五)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
三、树与二叉树
(一)树的基本概念
(二)二叉树
1.二叉树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2.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3.二叉树的遍历
4.线索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构造
(三)树、森林
1.树的存储结构
2.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
3.树和森林的遍历
(四)树与二叉树的应用
1.二叉排序树
2.平衡二叉树
3.哈夫曼(Huffman)树和哈夫曼编码
四、图
(一)图的基本概念
(二)图的存储及基本操作
1.邻接矩阵法
2.邻接表法
3.邻接多重表、十字链表
(三)图的遍历
1.深度优先搜索
2.广度优先搜索
(四)图的基本应用
1.最小(代价)生成树
2.最短路径
3.拓扑排序
4.关键路径
五、查找
(一)查找的基本概念
(二)顺序查找法
(三)分块查找法
(四)折半查找法
(五)B树及其基本操作、B+树的基本概念
(六)散列(Hash)表
(七)字符串模式匹配
(八)查找算法的分析及应用
六、排序
(一)排序的基本概念
(二)插入排序
1.直接插入排序
2.折半插入排序
(三)起泡排序(BubbleSort)
(四)简单选择排序
(五)希尔排序(ShellSort)
(六)快速排序
(七)堆排序
(八)二路归并排序(MergeSort)
(九)基数排序
(十)外部排序
(十一)各种排序算法的比较
(十二)排序算法的应用
计算机组成原理
1.理解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中各部件的内部工作原理、组成结构以及相互连接方式,具有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
2.理解计算机系统层次化结构概念,熟悉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界面,掌握指令集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现方法。
3.能够综合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并能对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计算机系统概述
(一)计算机发展历程
(二)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1.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2.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
3.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关系
4.计算机系统的工作过程
(三)计算机性能指标
吞吐量、响应时间,CPU时钟周期、主频、CPI、CPU执行时间,MIPS、MFLOPS、GFLOPS、TFLOPS、PFLOPS。
二、数据的表示和运算
(一)数制与编码
1.进位计数制及其相互转换
2.真值和机器数
3.BCD码
4.字符与字符串
5.校验码
(二)定点数的表示和运算
1.定点数的表示
无符号数的表示,带符号整数的表示。
2.定点数的运算
定点数的位移运算,原码定点数的加/减运算,补码定点数的加/减运算,定点数的乘/除运算,溢出概念和判别方法。
(三)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
1.浮点数的表示
IEEE标准。
2.浮点数的加/减运算
(四)算术逻辑单元ALU
1.串行加法器和并行加法器
2.算术逻辑单元ALU的功能和结构
三、存储器层次结构
(一)存储器的分类
(二)存储器的层次化结构
(三)半导体随机存取存储器
1.SRAM存储器
2.DRAM存储器
3.只读存储器
4.Flash存储器
(四)主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五)双口RAM和多模块存储器
(六)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1.Cache的基本工作原理
2.Cach和主存之间的映射方式
3.Cache中主存块的替换算法
4.Cache写策略
(七)虚拟存储器
1.虚拟存储器的基本概念
2.页式虚拟存储器
3.段式虚拟存储器
4.段页式虚拟存储器
5.TLB(快表)
四、指令系统
(一)指令格式
1.指令的基本格式
2.定长操作码指令格式
3.扩展操作码指令格式
(二)指令的寻址方式
1.有效地址的概念
2.数据寻址和指令寻址
3.常见寻址方式
(三)CISC和RISC的基本概念
五、中央处理器(CPU)
(一)CPU的功能和基本结构
(二)指令执行过程
(三)数据通路的功能和基本结构
(四)控制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1.硬布线控制器
2.微程序控制器
微程序、微指令和微命令,微指令格式,微命令的编码方式,微地址的形成方式。
(五)指令流水线
1.指令流水线的基本概念
2.指令流水线的基本实现
3.超标量和动态流水线的基本概念
六、总线
(一)总线概述
1.总线的基本概念
2.总线的分类
3.总线的组成及性能指标
(二)总线仲裁
1.集中仲裁方式
2.分布仲裁方式
(三)总线操作和定时
1.同步定时方式
2.异步定时方式
(四)总线标准
七、输入输出(I/O)系统
(一)I/O系统基本概念
(二)外部设备
1.输入设备:键盘、鼠标
2.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
3.外存储器:硬盘存储器、磁盘阵列、光盘存储器
(三)I/O接口(I/O控制器)
1.I/O接口的功能和基本结构
2.I/O端口及其编址
(四)I/O方式
1.程序查询方式
2.程序中断方式
中断的基本概念,中断响应过程,中断处理过程,多重中断和中断屏蔽的概念。
3.DMA方式
DMA控制器的组成,DMA传送过程。
操作系统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功能,理解操作系统的整体运行过程。
2.掌握操作系统进程、内存、文件和I/O管理的策略、算法、机制以及相互关系。
3.能够运用所学的操作系统原理、方法与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利用C语言描述相关算法。
一、操作系统概述
(一)操作系统的概念、特征、功能和提供的服务
(二)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
(三)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
1.内核态与用户态
2.中断、异常
3.系统调用
(四)操作系统体系结构
二、进程管理
(一)进程与线程
1.进程概念
2.进程的状态与转换
3.进程控制
4.进程组织
5.进程通信
共享存储系统,消息传递系统,管道通信。
6.线程概念与多线程模型
(二)处理机调度
1.调度的基本概念
2.调度时机、切换与过程
3.调度的基本准则
4.调度方式
5.典型调度算法
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短作业(短进程、短线程)优先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
调度算法,优先级调度算法,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
(三)同步与互斥
1.进程同步的基本概念
2.实现临界区互斥的基本方法
软件实现方法,硬件实现方法。
3.信号量
4.管程
5.经典同步问题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读者-写者问题,哲学家进餐问题。
(四)死锁
1.死锁的概念
2.死锁处理策略
3.死锁预防
4.死锁避免
系统安全状态,银行家算法。
5.死锁检测和解除
三、内存管理
(一)内存管理基础
1.内存管理概念
程序装入与链接,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空间,内存保护。
2.交换与覆盖
3.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4.非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分页管理方式,分段管理方式,段页式管理方式。
(二)虚拟内存管理
1.虚拟内存基本概念
2.请求分页管理方式
3.页面置换算法
最佳置换算法(OPT),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最近最少使用置换算法(LRU),时钟置换算法(CLOCK)。
4.页面分配策略
5.工作集
6.抖动
四、文件管理
(一)文件系统基础
1.文件概念
2.文件的逻辑结构
顺序文件,索引文件,索引顺序文件。
3.目录结构
文件控制块和索引节点,单级目录结构和两级目录结构,树形目录结构,图形目录结构。
4.文件共享
5.文件保护
访问类型,访问控制。
(二)文件系统实现
1.文件系统层次结构
2.目录实现
3.文件实现
(三)磁盘组织与管理
1.磁盘的结构
2.磁盘调度算法
3.磁盘的管理
五、输入输出(I/O)管理
(一)I/O管理概述
1.I/O控制方式
2.I/O软件层次结构
(二)I/O核心子系统
1.I/O调度概念
2.高速缓存与缓冲区
3.设备分配与回收
4.假脱机技术(SPOOLing)
计算机网络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了解典型网络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
3.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功能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1.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2.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等概念
3.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二、物理层
(一)通信基础
1.信道、信号、宽带、码元、波特、速率、信源与信宿等基本概念
2.奈奎斯特定理与香农定理
3.编码与调制
4.电路交换、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
5.数据报与虚电路
(二)传输介质
1.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与无线传输介质
2.物理层接口的特性
(三)物理层设备
1.中继器
2.集线器
三、数据链路层
(一)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二)组帧
(三)差错控制
1.检错编码
2.纠错编码
(四)流量控制与可靠传输机制
1.流量控制、可靠传输与滑动窗口机制
2.停止-等待协议
3.后退N帧协议(GBN)
4.选择重传协议(SR)
(五)介质访问控制
1.信道划分
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码分多路复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随机访问
ALOHA协议,CSMA协议,CSMA/CD协议,CSMA/CA协议。
3.轮询访问
令牌传递协议
(六)局域网
1.局域网的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
2.以太网与IEEE.3
3.IEEE.11
4.令牌环网的基本原理
(七)广域网
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2.PPP协议
3.HDLC协议
(八)数据链路层设备
1.网桥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2.局域网交换机及其工作原理。
四、网络层
(一)网络层的功能
1.异构网络互连
2.路由与转发
3.拥塞控制
(二)路由算法
1.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2.距离-向量路由算法
3.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4.层次路由
(三)IPv4
1.IPv4分组
2.IPv4地址与NAT
3.子网划分、路由聚集、子网掩码与CIDR
4.ARP协议、DHCP协议与ICMP协议
(四)IPv6
1.IPv6的主要特点
2.IPv6地址
(五)路由协议
1.自治系统
2.域内路由与域间路由
3.RIP路由协议
4.OSPF路由协议
5.BGP路由协议
(六)IP组播
1.组播的概念
2.IP组播地址
(七)移动IP
1.移动IP的概念
2.移动IP通信过程
(八)网络层设备
1.路由器的组成和功能
2.路由表与路由转发
五、传输层
(一)传输层提供的服务
1.传输层的功能
2.传输层寻址与端口
3.无连接服务与面向连接服务
(二)UDP协议
1.UDP数据报
2.UDP校验
(三)TCP协议
1.TCP段
2.TCP连接管理
3.TCP可靠传输
4.TCP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六、应用层
(一)网络应用模型
1.客户/服务器模型
2.P2P模型
(二)DNS系统
1.层次域名空间
2.域名服务器
3.域名解析过程
(三)FTP
1.FTP协议的工作原理
2.控制连接与数据连接
(四)电子邮件
1.电子邮件系统的组成结构
2.电子邮件格式与MIME
3.SMTP协议与POP3协议
(五)WWW
1.WWW的概念与组成结构
2.HTTP协议
◆◆◆◆◆
历史学Ⅰ、考试性质
历史学基础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约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
世界近现代史约3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分
Ⅳ、考查内容
全部内容分为中国史(上古-年)和世界史(上古一年)两大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1。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古史传说
2。夏商西周
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
商朝及其考古发现
西周的盛衰
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西周的经济与文化
3。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
4。秦汉
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东汉的*治
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
秦汉的民族关系
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东晋南朝的*治
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十六国北朝的*治形势与民族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6。隋唐五代
隋朝的统一与覆亡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
安史之乱与中晚唐*局
中晚唐的财*改革与社会经济
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五代十国的*治与经济
7。宋、辽、西夏、金、元
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
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
宋、辽、西夏、金的关系
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宋元的社会经济
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8。明、清(鸦片战争前)
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明中期的*治、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晚明*治与明末农民战争
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
明清国家制度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
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
二、中国近现代史
1。列强的对华侵略
列强历次侵华战争
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崩解
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2。清统治的衰落
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的*权和制度
湘淮*与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廷*局
义和团运动
3。近代化的启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早期维新思潮
洋务运动
商办企业
戊戌维新运动
4。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
清末新*与预备立宪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期教育改革
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的编练
会*与民变
5。辛亥革命
西学传播与革命思潮的兴起
同盟会的建立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革命*人的反清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6。民初*局
民初**与议会
二次革命、护国战争
南北对峙与*阀混战
7。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民初经济发展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的成立
中国国民*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
8。南京国民*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
南京国民*府的建立及其内*、外交
中共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权
南京*府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9。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全面抗战的爆发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国民*府的内*与外交
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沦陷区与伪*权
侵华日*暴行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10。国共内战
重庆谈判与*治协商会议
内战时期的*治、经济与社会
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年)
*权的巩固与经济建设
对外*策与抗美援朝
社会主义改造
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年)
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经济建设的曲折
国内*治与对外关系
13。“文化大革命”(-年)
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
批林批孔
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
14。拨乱反正(—年)
“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5。改革开放的进程(-年)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16。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
17。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1。史前人类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
史前文化
2。古代西亚诸文明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波斯帝国
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
3。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
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古代埃及的文化
4。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5。古代希腊文明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希腊城邦制度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治
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6。古代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
元首*治与早期罗马帝国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罗马帝国的危机
古代罗马文化
7。中世纪的西欧
法兰克王国
封君封臣制度和农奴制
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
中世纪的城市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8。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
伊斯兰教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9。中世纪的东欧
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
拜占庭帝国的*治和文化
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
蒙古人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
俄罗斯帝国的兴起
10。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
从大化改新到幕藩体制
中日文化交流
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
11。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中美洲文明
印加文明
四、世界近现代史
1。近代初期的欧洲
文艺复兴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君主专制时期的英法
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重商主义和商业战争
科学革命
2。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
尼德兰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开明君主专制
启蒙运动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工业革命
19世纪的英国改革
19世纪法国*治演进
美国内战
俄国农奴制改革
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
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治与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
3。近代的亚非拉
大西洋奴隶贸易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独立后拉美的*治与经济变化
19世纪中后期亚洲反殖斗争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瓜分非洲
埃及阿里改革
土耳其坦志麦特
日本明治维新
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
4。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
两大*事同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
5。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
年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策”
德国十一月革命
匈牙利革命
共产国际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国际联盟
华盛顿会议
7。两战之间的世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
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
日本*国主义和德意法西斯
甘地主义
凯末尔主义
卡德纳斯改革
8。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雅尔塔体系
联合国的建立
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
美国的内*与外交
西欧主要国家的内*与外交
战后的日本
西欧一体化进程
当代科技革命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苏南冲突
赫鲁晓夫的改革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
西医综合
Ⅰ。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招收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择优选拔,确保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含诊断学)、外科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及法律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医学基础理论部分重点考查基本医学理论知识,以及运用医学概念和原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综合能力部分重点考查临床思维、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急诊处理等临床综合能力。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生理学约14%
生物化学约12%
病理学约12%
内科学(含诊断学)约33%
外科学(含骨科学)约23%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第1-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第41-题,每小题2分,共分
B型题第-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X型题第-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Ⅳ。考查内容
一、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电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7。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9。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肺通气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肺换气: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2。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胃运动和胃排空及其调节。
4。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及其调节。
5。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排便反射。
6。小肠内的物质吸收及其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能量平衡,能量代谢的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及其测定。
2。体温及其调节: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特点及其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影响因素。
5。尿生成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7。排尿反射。
(九)神经系统的功能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及其功能,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及其功能。
3。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4。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调质的概念,递质共存现象;受体的概念、亚型和调节;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5。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整合,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6。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7。躯体和内脏感觉:感觉传入通路和皮层代表区,痛觉。
8。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眼的感光换能功能,色觉及其产生机制;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和双眼视觉。
9。听觉: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0。平衡觉: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觉功能。前庭反应。
11。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12。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脊髓、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3。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情绪生理反应。
14。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5。脑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十)内分泌
1。内分泌的概念;激素的概念、化学分类、作用机制和分泌调节,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2。下丘脑-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及其功能,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下丘脑-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的生理作用。
3。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代谢、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4。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钙三醇的生理作用和生成调节。
5。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一)生殖
1。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丸功能的调节。
2。女性生殖: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月经周期,卵巢功能的调节;妊娠和分娩。
二、生物化学
(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化学结构和分类。
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3。肽键和肽。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
5。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7。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8。核酸分子的组成,主要嘌呤、嘧啶碱的化学结构,核苷酸。
9。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其他非编码RNA的分类与功能。
10。核酸的理化性质与应用
11。酶的基本概念,全酶,辅助因子,参与组成辅酶的维生素,酶的活性中心
12。酶的作用机制,酶反应动力学,酶抑制的类型和特点。
13。酶的调节。
14。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1。糖酵解过程、意义及调节。
2。糖有氧氧化过程、意义及调节,能量的产生。糖有氧化与无氧酶解的关系。
3。磷酸戊糖旁路的意义。
4。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5。糖异生过程、意义及调节。乳酸循环。
6。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维持血糖恒定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7。脂肪酸分解代谢过程及能量的生成。
8。酮体的生成、利用和意义。
9。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
10。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作用。
11。磷脂的合成和分解。
12。胆固醇的主要合成途径及调控。胆固醇的转化。胆固醇酯的生成。
13。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生理功能及代谢。高脂血症的类型和特点。
14。生物氧化的特点。
15。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及其影响因素,底物水平磷酸化,能量的贮存和利用。
16。胞浆中NADH的氧化。
17。过氧化物酶体和微粒体中的酶类。
18。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理功能。
19。氨基酸的一般代谢(体内蛋白质的降解、氨基酸氧化脱氨基,转氨基及联合脱氨基)。
20。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1。体内氨的来源和转运。
22。尿素的生成:鸟氨酸循环。高血氨
23。一碳单位的定义、来源、载体和意义。
24。含硫氨基算和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和临床意义。
25。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主要合成过程和分解产物,脱氧核苷酸的生成。嘌呤、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的作用及其机制。
26。物质代谢的特点和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和联系。
27。代谢调节(细胞水平、激素水平及整体水平调节)。
(三)基因信息的传递
1.DNA复制的特征及复制的酶。
2.DNA半保留复制的基本过程。
3。逆转录的概念、逆转录酶、逆转录的过程、逆转录的意义。
4.DNA损伤(突变),修复及意义。
5.RNA的生物合成(转录的模板、酶及基本过程)。
6.RNA生物合成后的加工修饰。
7。核酶的概念和意义。
8。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遗传密码。
9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翻译后加工。
10。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11。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及原理。
12。原核和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
13。基因重组的概念、基本过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14。基因组学的概念,基因组学与医学的关系
(四)生化专题
1。细胞信息传递的概念,信息分子和受体。膜受体和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及其疾病的关系。
2。血浆蛋白质的分类、性质及功能。
3。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4。血红素的合成。
5。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
6。胆汁酸的合成原料、代谢产物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7。胆色素的代谢,*疸产生的生化基础及临床意义。
8。生物转化的类型及意义。
9。维生素的分类、作用和意义。
10。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和生长因子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机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产物,功能与肿瘤的关系。
11。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和应用。
12。基因诊断的基本概念、技术及应用。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程序。
三、病理学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细胞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及分类。
2。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及机制。
3。变性的概念、常见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4。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5。凋亡的概念、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二)损伤的修复
1。再生的概念和类型,干细胞的概念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
3。伤口愈合的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2。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3。血栓形成的概念和条件,血栓的类型、形态特点、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运行途径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5。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6。水肿的概念、原因和类型。
(四)炎症
1。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包括炎性介质的来源及其作用,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2。炎症的局部表现、全身反应和炎症的结局。
3。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慢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五)肿瘤
1。肿瘤的概念、肉眼形态、组织结构、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的生物学特征,转移的概念,途径,对机体的影响,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2。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
3。肿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分级和分期。
4。常见的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异型增生、原位癌、上皮肉瘤变、交界性肿瘤的概念。
5。常见肿瘤的特点。
(六)免疫病理
1。变态反应的概念、类型、发病机制及结局。
2。移植排斥反应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分型。
3。宿主抗移植物的概念,肝、肾移植排斥的病理变化。
4。移植物抗宿主的概念。
5。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6。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
1。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改变及各器官的病理变化。
2。心内膜炎的分类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合并症和结局。
3。心瓣膜病的类型、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4。高血压病的概念、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的分期及其病理变化,恶性高血压的病理特点。
5。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各脏器的病理改变和后果。
6。心肌病的概念,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及限制性心肌病的病理学特点。
7。心肌炎的概念、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八)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2。肺气肿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4。支气管扩张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6。各种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7。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8。病*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
9。肺硅沉着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各期病变特点及其并发症。
10。鼻咽癌的病因、组织学类型、扩散途径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11。肺癌的病因、常见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病理特点、转移途径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九)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胃炎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2。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3。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4。病*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5。肝硬化的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6。早期食管癌的概念,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形态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其扩散途径。
7。早期胃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胃癌的肉眼类型和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8。大肠息肉和腺癌的概念、病理学特点。
9。大肠癌的病因、发病机制、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10。原发性肝癌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11。胰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12。胰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十)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1。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3。白血病的病因和分类,各型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十一)泌尿系统疾病
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膜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4.IgA肾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5。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6。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十二)生殖系统疾病
1。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分级及病理变化。
2。子宫颈癌的病因,子宫颈浸润癌的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形态特征、扩散途径和临床分期。
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4。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5。子宫体癌的病因、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形态特征、扩散途径。
6。子宫平滑肌瘤的病理变化、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7。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8。卵巢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变化,性索间质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9。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10。前列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11。乳腺癌的病因、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形态特征、扩散途径。
(十三)内分泌系统疾病
1。弥漫性非*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甲状腺肿瘤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3。糖尿病及胰岛细胞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十四)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1。结核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转化规律。
2。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发展和结局。
3。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6。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7。伤寒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制、各器官的病理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和结局。
8。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急性、中*性及慢性痢疾的病理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的联系。
9。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肠道、肝、脾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10。尖锐湿疣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11。梅*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分期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12。艾滋病的概念、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分期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四、内科学
(一)诊断学
1。常见症状学:发热、水肿、咳嗽及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腹痛、呕血及黑便、*疸、血尿、意识障碍。
2。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头颈部的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四肢脊柱检查、常用神经系统检查。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粪常规检查,常规体液检查,骨髓检查,常用肝、肾功能检查,血气分析。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检查、胸部X线片、超声检查(常用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支气管镜及消化内窥镜检查)。
5。常用临床操作: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导尿术、心肺复苏。
(二)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与病情严重程度评估、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和预防。
2。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分期和分级、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3。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肺炎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各种肺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肺脓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肺结核的病因、发病机制,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包括结核病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分期、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8。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9。肺血栓栓塞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分型、鉴别诊断和治疗。
10。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
11。胸腔积液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气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1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包括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
14。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包括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及分型、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治疗。
(三)循环系统疾病
1。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病理生理、类型,心功能分级、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包括心电图诊断)和治疗(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及人工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4。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
5。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6。心绞痛的分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包括介入性治疗及外科治疗原则)。重点为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7。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包括介入性治疗原则)。
8。原发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临床类型、危险度分层、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
9。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10。原发性心肌病的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1。心肌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急性心包炎及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3。心脏瓣膜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并发症和防治措施。
14。感染性心内膜炎(自体瓣膜及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
(四)消化系统疾病和中*
1。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
2。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胃镜及组织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及治疗。
4。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8。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9。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10。肝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1。胰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3。急性中*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抢救原则。
14。有机磷中*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五)泌尿系统疾病
1。泌尿系统疾病总论:肾脏的解剖与组织结构,肾脏的生理功能,常见肾脏疾病检查及临床意义,肾脏疾病常见综合征、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2。肾小球肾炎(急性、急进性、慢性)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IgA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尿路感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急性肾损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六)血液系统疾病
1。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常见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血红蛋白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急性白血病和慢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和治疗。
8。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及分型和分期、鉴别诊断和治疗。
9。出血性疾病概述:正常止血机制、凝血机制、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及出血的疾病分类、诊断和防治。
1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七)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性疾病
1。内分泌系统疾病总论:内分泌疾病的分类、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2.Graves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包括特殊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包括甲状腺危象的防治)。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库欣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糖尿病的分型、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综合治疗。
8。糖尿病酮症酸中*及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发病诱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
(八)风湿性疾病
1。风湿性疾病总论:疾病分类、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治疗。
2。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原发性血管炎概论。贝赫切特病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五、外科学
(一)外科总论
1。无菌术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及无菌操作的原则。
2。外科患者体液代谢失调与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
3。输血的适应证、注意事项和并发症的防治,自体输血,血浆代用品及血液成分制品的种类和应用。
4。外科休克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5。重症监护的内容和应用,常见器官功能衰竭的治疗原则。
6。疼痛的分类、评估、及治疗。
7。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的目的与内容,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8。外科患者营养代谢的概念,肠内、肠外营养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
9。外科感染
(1)外科感染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2)浅部组织及手部化脓性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全身性外科感染的病因、致病菌、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4)有芽胞厌氧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防治原则。
(5)外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0。创伤的概念和分类。创伤的病理、诊断与治疗。
11。烧伤的伤情判断、病理生理、临床分期和各期的治疗原则。烧伤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防治要点。
12。肿瘤
(1)肿瘤的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常见体表肿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原则。
13。移植的概念、分类与免疫学基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防治。
14。麻醉与复苏
(1)麻醉前准备内容及麻醉前用药的选择。
(2)常用麻醉的方法、药物、操作要点、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防治。
(3)心、肺、脑复苏的概念、操作要领和治疗。
15。外科微创手术:内镜技术及腔镜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
(二)胸部外科疾病
1。肋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处理原则。
2。各类气胸、血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创伤性窒息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4。肺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5。腐蚀性食管烧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治原则。
6。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7。食管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
8。常见原发纵隔肿瘤的种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三)普通外科
1。颈部疾病
(1)甲状腺的解剖生理概要。
(2)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3)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
(4)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5)常见颈部肿块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6)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乳房疾病
(1)乳房的检查方法及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
(2)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3)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处理。
(4)乳腺常见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处理。
(5)乳腺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分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原则。
3。腹外疝
(1)腹股沟区解剖。
(2)疝的基本概念和临床类型。
(3)腹外疝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要点、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概念及应用。
4。腹部损伤
(1)腹部损伤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2)常见内脏损伤的特征和处理。
5。腹腔感染: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和各种腹腔脓肿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6。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原因、病理生理、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7。胃十二指肠疾病
(1)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合并穿孔、出血、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防治。
(2)胃良、恶性肿瘤的病理、分期和诊治原则。
(3)胃十二指肠其他疾病的外科治疗原则
8。小肠疾病
(1)肠梗阻的分类、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
(2)肠炎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3)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9。阑尾疾病:不同类型阑尾炎的病因、病理分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10。结肠、直肠与肛管疾病
(1)解剖、生理概要及检查方法
(2)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痔、直肠脱垂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
(3)结肠癌、直肠癌的病理分型、分期、临床表现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11。肝疾病
(1)解剖生理概要。
(2)肝脓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肝脏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4)肝囊肿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12。门静脉高压症的解剖概要、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13。胆道疾病
(1)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生理功能、常用的特殊检查诊断方法。
(2)胆道畸形、感染、胆石病、胆道蛔虫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常见并发症和救治原则。
(3)胆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14。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分析和处理原则。
15。急腹症的诊断、鉴别诊断
16。胰腺疾病
(1)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2)胰腺癌、壶腹周围癌及胰腺内分泌瘤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17。脾切除的适应证、疗效及术后常见并发症。
18。动脉瘤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19。周围血管疾病
(1)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2)周围血管损伤、常见周围动脉和静脉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四)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
1。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的主要症状、检查方法、诊断和处理原则。
2。常见泌尿系损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常见各种泌尿男生殖系感染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4。常见泌尿系梗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泌尿系结石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治疗方法。
6。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五)骨科
1。运动系统畸形
常见畸形(先天性肌性斜颈。并指和多指、髋关节脱位、马蹄内翻足、平足症、足踇外翻、脊柱侧凸)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运动系统损伤
(1)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及移位。
(2)骨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并发症。
(3)骨折的愈合过程,影响愈合的因素,临床愈合标准,以及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
(4)骨折的急救及治疗原则,骨折复位的标准,各种治疗方法及其适应证。开放性骨折和开放性关节损伤的处理原则。
(5)常见四肢骨折和关节脱位的解剖概要、病因、分类、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6)手的应用解剖、手外伤的原因、分类、检查、诊断、现场急救及治疗原则。断肢(指)再植定义、适应证及禁忌证、手术原则和术后治疗原则。
(7)脊柱、脊髓损伤和骨盆、髋臼骨折的病因、分类、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8)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分类、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9)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病因、分类、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常见的慢性骨、软骨、肌肉、肌腱、关节囊、滑囊、筋膜等组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分类、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4。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分类、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5。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1)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慢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局限性骨脓肿、硬化性骨髓炎、创伤性骨髓炎和化脓性脊椎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6。骨与关节结核
(1)骨与关节结核的发病特点、病理、临床表现、临床检查和治疗。
(2)脊柱结核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髋关节和膝关节结核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8。骨肿瘤
(1)骨肿瘤的分类、发病情况、诊断、外科分期和治疗概况。
(2)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常见的良性、恶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发病情况、临床变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后。
六、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一)医学职业素养
1。医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2。医学专业精神的三项基本原则及十项专业责任。
(二)医患关系
1。医患关系的性质。
2。患者的权利和义务。
3。医生的权利和义务。
4。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内容与方法。
(三)临床伦理
1。临床医疗的伦理原则及应用。
2。临床试验的伦理原则及应用。
(四)卫生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
中医综合
Ⅰ。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约13%
中医诊断学约13%
中药学约13%
方剂学约13%
中医内科学约28%
针灸学约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第82—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X型题第—题,每小题2分,共分
Ⅳ。考查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7。五脏与志、液、体、窍、时的关系。
8。脏腑之间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血津液
1。精
(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生成。
(3)人体之精的功能。
2。气
(1)气的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机、气化的概念。
(5)气的升降出入及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6)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3。血
(1)血的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运行。
4。津液
(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津液的功能。
5。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精和气的关系:精气互生互化。
(2)精和血的关系:精血互生互化。
(3)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4)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5)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经络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属络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体质
1。体质的概念。
2。体质学说的应用。
(七)病因与发病
1。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
(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
(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发病机制
(1)邪正与发病。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的类型。
(八)病机
1。病机的概念。
2。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
(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
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
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出血;
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病机
(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
(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
(1)脏腑病机的概念。
(2)五脏的明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阴肝血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九)防治原则
1。预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2。治则
(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的含义及意义。
(3)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
(4)标和本的含义,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冶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5)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6)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7)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8)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9)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症结合。
(二)望诊
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2。望色:常色、病色的概念、特征及临床意义,五色的临床意义。
3。望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4。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头面、五官、颈项:头面、五官及颈项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躯体与四肢:胸胁、腹、腰背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皮肤:常见皮肤色泽、形态的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排出物:痰、涎、涕、呕吐物、大、小便的颜色、质地、量的异常变化与临床意义。
10。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常见食指络脉的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11。望舌:舌诊的原理与临床意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质(舌神、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分析。
(三)闻诊
1。听声音:音哑与失音、语声重浊、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喘、哮、气短、咳嗽、呕吐、呃逆、暖气、太息、喷嚏及肠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与家族史。
2。问寒热:寒、热的含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与临床意义。
3。问汗
表证辨汗:表征无汗与有汗的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的表现特征与临床意义,里证无汗的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心胸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及阴汗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问疼痛
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冷痛、灼痛、重痛、酸痛、闷痛、绞痛、空痛、隐痛、窜痛、固定痛、掣痛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5。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及乏力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6。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7。问睡眠:不寐与多寐的概念、表现类型与临床意义。
8。问饮食与口味
口渴与饮水:口不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等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多食易饥、饥不欲食及偏嗜食物等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口味:口淡、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涩和口黏腻的表现特征与临床意义。
9。问二便
大便:便次、便质及排便感异常的表现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小便:尿次、尿量及排尿感异常的表现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10。问妇女
月经:月经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带下:带下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1。问男子:阳痿、阳强、遗精、早泄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2。问小儿:出生前后情况,预防接种史,传染病史,发病原因。
(五)切诊
1。脉象形成的原理,诊脉的临床意义。
2。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3。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的特征及生理变异。
4.28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5。相兼脉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6。脉症的顺逆与从舍,。
7。按胸胁、脘腹、肌肤、手足、腧穴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六)八纲辨证
1。阴阳
(1)阴证和阳证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2)阴虚证和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3)亡阴证和亡阳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表里
(1)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表里同病、表里出入的表现类型及机理分析。
3。寒热
(1)寒证和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寒热转化、寒热错杂、寒热真假的表现类型及机理分析。
4。虚实
(1)虚证和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虚实转化、虚实错杂、虚实真假的表现类型及机理分析。
(七)病因辨证
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淫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侯分析。
(八)气血津液辨证
1。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和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概念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3。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和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津液不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5。痰证、饮证、水停证、内湿证的概念、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九)脏腑辨证
1。心与小肠病的病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阻暴脱证、心脉痹阻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小肠实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肺与大肠病的病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大肠湿热证、肠燥津亏证、大肠虚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3。脾与胃病的病证: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胃阴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火炽盛证、食滞胃脘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肝与胆病的病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胆湿热证、寒滞肝脉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5。肾与膀胱病的病证:肾精不足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气不固证、肾虚水泛证、膀胱湿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6。脏腑兼证的概念: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肾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十)其他辨证方法
1。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的概念,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与证侯分析,六经病证的传变形式。
2。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与证侯分析,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形式。
3。三焦辨证:三焦辨证的概念,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与证侯分析,三焦病证的传变形式。
三、中药学
1。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2。道地药材的概念与意义、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研究道地药材的方法及目的;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与方法,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
3。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概念,确定依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中药*性的概念、中药中*的原因,以及应用有*药物的注意事项。
4。中药配伍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用药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的概念及内容,中药剂量的概念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服药的时间与方法。
5。按功效分类各类药物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6。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1)解表药:麻*、桂枝、紫苏叶、生姜、防风、荆芥、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
(2)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决明子,*芩、*连、*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重楼、土茯苓、熊胆粉,生地*、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
(3)泻下药:大*、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霜、牵牛子、京大戟和芫花。
(4)祛风湿药:独活、木瓜、威灵仙,秦艽、防己、蕲蛇,桑寄生、五加皮。
(5)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砂仁、豆蔻。
(6)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木通、通草、滑石、石韦、瞿麦、萆薢,茵陈、金钱草、虎杖。
(7)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丁香、高良姜。
(8)理气药:陈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香附、乌药、沉香、檀香、川楝子、薤白。
(9)消食药:山楂、莱菔子、鸡内金。
(10)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
(11)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苎麻根,白及、仙鹤草,三七、茜草、蒲*,艾叶。
(12)活血化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乳香、没药、五灵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鸡血藤、牛膝、王不留行,血竭、土鳖虫、马钱子,三棱、莪术、水蛭、斑蝥、穿山甲。
(13)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芥子、旋覆花、白前,浙贝母、川贝母、瓜蒌、胆南星、桔梗、竹茹,苦杏仁、紫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款冬花、紫菀、白果。
(14)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琥珀,酸枣仁、柏子仁、远志。
(15)平肝息风药: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羚羊角、牛*、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
(16)开窍药:麝香、石菖蒲。
(17)补虚药:人参、西洋参、*参、太子参、*芪、白术、山药、甘草,鹿茸、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紫河车、肉苁蓉、蛤蚧、冬虫夏草,当归、熟地*、何首乌、白芍、阿胶,北沙参、南沙参、麦冬、天门冬、玉竹、石斛、百合、*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
(18)收涩药:五味子、乌梅、诃子、肉豆蔻、赤石脂,山茱萸、覆盆子、金樱子、莲子、芡实、椿皮、桑螵蛸、海螵蛸。
(19)涌吐药:常山。
(20)攻*杀虫止痒药:硫*、雄*、蟾酥、蛇床子。
(21)拔*化腐生肌药:红粉、炉甘石、硼砂。
7。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1)解表药:藁本、辛夷、葱白,淡豆豉、浮萍。
(2)清热药:淡竹叶、密蒙花,秦皮,穿心莲、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大血藤、马勃、马齿苋、鸦胆子、漏芦、山慈姑、半边莲、紫草,银柴胡、胡*连。
(3)泻下药:番泻叶、芦荟,郁李仁,商陆。
(4)祛风湿药:川乌、草乌、乌梢蛇、昆明山海棠,雷公藤、络石藤、豨莶草、臭梧桐、桑枝、海桐皮、海风藤,狗脊。
(5)化湿药:草豆蔻、草果。
(6)利水渗湿药:香加皮,海金沙、萹蓄、地肤子、冬葵子、灯心草,珍珠草。
(7)温里药:小茴香、荜茇、荜澄茄、胡椒。
(8)理气药:柿蒂、荔枝核、、佛手、香橼、大腹皮、刀豆、梅花、玫瑰花、甘松。
(9)消食药:六神曲、麦芽、稻芽。
(10)驱虫药:南瓜子、鹤草芽、榧子。
(11)止血药:侧柏叶,棕榈炭、血余炭、紫珠叶,,炮姜、灶心土。
(12)活血化瘀药:降香、银杏叶、月季花、苏木、自然铜、骨碎补、儿茶、刘寄奴、虻虫。
(13)化痰止咳平喘药:皂荚,前胡、礞石、天竺*、竹沥、海藻、昆布、*药子、海蛤壳、浮海石,马兜铃、胖大海、枇杷叶、洋金花。
(14)安神药:首乌藤、合欢皮、灵芝。
(15)平肝息风药:珍珠母、刺蒺藜、罗布麻叶,珍珠。
(16)开窍药:冰片、苏合香。
(17)补虚药:白扁豆、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仙茅、益智仁、锁阳、沙苑子、核桃仁,龙眼肉,桑葚。
(18)收涩药:麻*根,五倍子、禹余粮、石榴皮、罂粟壳。
(19)涌吐药:瓜蒂、胆矾。
(20)攻*杀虫止痒药:土荆皮、白矾、大蒜。
(21)拔*化腐生肌药:砒石、铅丹、轻粉。
四、方剂学
1。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
2。治法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常用治法及其应用。
3。“七方”、“十剂”、“八阵”的内容及实际意义。
4。方剂与药物的联系与区别。
5。配伍的目的。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具体运用。
6。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7。常用剂型的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8。各类方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9。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
(1)解表剂:麻*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杏仁甘草石膏汤、香苏散、败*散、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2)泻下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济川煎、*龙汤、新加*龙汤。
(3)和解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4)清热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汤、清瘟败*饮、凉膈散、普济消*饮、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5)祛暑剂:新加香薷饮、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6)温里剂: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7)表里双解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
(8)补益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完带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内补*芪汤、炙甘草汤、六味地*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饮子。
(9)安神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夭王补心丹。
(10)固涩剂:牡蛎散、九仙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桑螵蛸散、固冲汤。
(11)理气剂:柴胡舒肝散、半夏厚朴汤、瓜蒌薤自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枳实消痞丸(失笑丸)、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12)理血剂: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生化汤、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槐花散、咳血方、*土汤。
(13)治风剂: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
(14)治燥剂:杏苏散、清燥救肺汤、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
(15)祛湿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茵陈蒿汤、二妙散、连朴饮、八正散、五苓散、猪苓汤、防己*芪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实脾散。
(16)祛痰剂:二陈汤、温胆汤、贝母瓜蒌散、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17)消导化积剂:保和丸、枳术丸、健脾丸。
(18)驱虫剂:乌梅丸。
10。下列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1)解表剂: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柴葛解肌汤、麻*细辛附子汤、参苏饮、葱白七味饮。
(2)泻下剂:大*附子汤、麻子仁丸、舟车丸、增液承气汤。
(3)和解剂:痛泻要方、当归芍药散
(4)清热剂:栀子鼓汤、*连解*汤、五味消*饮、四妙勇安汤、牛蒡解肌汤、导赤散、泻*散、苇茎汤、清骨散、秦艽鳖甲散、当归六*汤。
(5)祛暑剂:香薷散、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饮。
(6)温里剂:吴茱萸汤、大建中汤、*芪桂枝五物汤。
(7)表里双解剂:石膏汤、五积散。
(8)补益剂:人参蛤蚧散、八珍汤、人参养荣汤、泰山磐石散、补肺阿胶汤、石斛夜光丸、大补阴丸、虎潜丸、七宝美髯丸、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龟鹿二仙胶。
(9)安神剂:珍珠母丸、磁朱丸、甘麦大枣汤、交泰丸。
(10)开窍剂:安宫牛*丸、紫雪、至宝丹、紫金锭(玉枢丹)、苏合香丸。
(11)固涩剂:金锁固精丸、缩泉丸、固经丸、易*汤、清带汤。
(12)理气剂:越鞠丸、金铃子散、厚朴温中汤、四磨汤、加味乌药汤、橘核丸。
(13)理血剂:七厘散、失笑散、桂枝茯苓丸、活络效灵丹、丹参饮、大*?虫丸、十灰散、胶艾汤。
(14)治风剂:消风散、牵正散、小活络丹、天麻钩藤饮、阿胶鸡子*汤、玉真散。
(15)治燥剂:桑杏汤、增液汤、益胃汤、玉液汤、琼玉膏。
(16)祛湿剂:甘露消*丹、当归拈痛汤、五皮散、萆薢分清饮、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17)祛痰剂:小半夏汤、止嗽散、三子养亲汤、滚痰丸、苓甘五味姜辛汤、定痫丸。
(18)消导化积剂: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葛花解醒汤、鳖甲煎丸、海藻玉壶汤、消瘰丸。
(19)驱虫剂:肥儿丸、化虫丸、布袋丸、伐木丸。
(20)其他:犀*丸、透脓散(《外科正宗》)、小金丹。
11。以上9、10两项所列方剂中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
五、中医内科学
(一)总论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进行复习。
(二)各论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关格、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自汗盗汗、虚劳、厥证、关格、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阳痿、肥胖、癌病。
3。下列病症的概念、病因危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比较鉴别。
(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自汗与脱汗、战汗、*汗。
(13)相同病机,导致不同血证。
(14)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5)胸痹与真心痛。
(16)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7)惊悸与怔忡。
(18)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19)癫、狂、痫证。
(20)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1)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22)刚痉与柔痉。
(23)暑厥、气厥、蛔厥。
(24)头痛与眩晕。
(25)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26)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27)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和血府逐瘀汤。
(28)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29)呃逆与干呕、嗳气。
(30)泄泻与痢疾。
(31)干霍乱与腹痛。
(32)腹痛与疝气、肠痈。
(33)胃痛与真心痛。
(34)急*、胆*、瘟*。
(35)虚证*疸与萎*病。
(36)积证与聚证。
(37)鼓胀与水肿。
4。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系
(1)感冒与咳嗽。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3)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
(4)哮证与喘证。
(5)咳嗽与喘证。
(6)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
(7)肺胀与心悸、水肿。
(8)胸痹与心悸。
(9)心悸与不寐。
(10)泄泻与痢疾。
(11)呕吐与反胃。
(12)胁痛、*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
(13)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
(14)淋证与癃闭。
(15)淋证、癃闭与水肿。
(16)消渴与中风、胸痹。
(17)消渴的常见合并症。
(18)头痛与眩晕。
(19)头痛、眩晕与中风。
(20)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1)肺痨与虚劳。
(22)痹症与痿症。
(23)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呕吐等。
5。下列医家医著关于内科诊疗的学术思想
(1)《医学心悟》论咳嗽病机。
(2)《医学正传》论哮与喘。
(3)《证治汇补》论肺胀。
(4)《景岳全书》论血证病机。
(5)《血证论》论治血四法。
(6)《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
(7)《金匮要略》论胸痹。
(8)《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
(9)《四明心法》论吐酸病机。
(10)《医宗必读》论治泄九法。
(11)《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
(12)刘河间论痢疾治法。
(13)《金匮要略》论胸痹。(顺序提前)
(13)《医宗必读》关于积聚分期论治。
(14)《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
(15)《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中风病因病机。
(16)《外科正宗》论瘿病。
(17)《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
(18)《内经》论痹证。
(19)《内经》论痿证。
六、针灸学
(一)腧穴总论
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
1。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头维、下关、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5)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肩贞、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腺、然谷、太溪、新增:照海、复溜、阴谷、肓俞。
(9)手厥阴心包经: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新增:带脉、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
(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建里、中脘、膻中、天突、廉腺、新增:承浆。
(14)督脉: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印堂。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神聪、太阳、球后、安眠、牵正、金津、玉液、定喘、夹脊、胃脘下俞、子宫、腰眼、十宣、八邪、四缝、二白、腰痛点、外劳宫、膝眼、胆囊、阑尾。
(三)刺灸法
1。毫针刺法
(1)针刺前的准备:选择体位、消*。
(2)进针法。
(3)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
(4)行针的基本手法及辅助手法。
(5)得气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6)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
(7)晕针、滞针、血肿、创伤性气胸、刺伤内脏等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及预防。
(8)毫针刺法的注意事项。
2。灸法
(1)灸法的种类。
(2)灸法的作用。
(3)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的操作方法、适用范围。
(4)灸法的注意事项。
3。拔罐法
(1)拔罐法的作用及使用范围。
(2)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和适用范围。
(3)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4。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5。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叩刺部位、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6。电针的操作方法、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四)针灸治疗
1。治疗总论
(1)针灸治疗作用。
(2)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三因治宜(因人治宜、因时治宜、因地治宜)的含义及临床应用。
(3)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4)处方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的概念及应用举例。
(5)常用配穴方法:按部配穴(远近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左右配穴)、按经配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的概念及临床应用。
(6)刺灸方法的选择。
(7)特定穴的应用:五输穴、募穴、背俞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概念、组成、分布特点及临床应用。
2。治疗各论
(1)内科病证
中风、眩晕、头痛、面瘫、面痛、感冒、咳嗽、哮喘、心悸、不寐、郁证、痫病、消渴、胁痛、胃痛、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癃闭、痿证、痹证、腰痛、坐骨神经痛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头痛、面瘫、面痛、痿证、痹证、腰痛、坐骨神经痛的经络辨证。
(2)妇科、儿科病证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病、绝经前后诸症、缺乳、遗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3)皮肤科、外科、骨伤科病症
瘾疹、湿疹、蛇串疮、神经性皮炎、痄腮、乳痈、扭伤、项痹、落枕、漏肩风、膝骨关节炎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扭伤、项痹、落枕、漏肩风、膝骨关节炎的经络辨证。
(4)五官科病证
目赤肿痛、近视、耳鸣耳聋、鼻渊、牙痛、咽喉肿痛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5)急症
晕厥、虚脱、高热、抽搐、心绞痛、胆绞痛、胆道蛔虫症、肾绞痛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七、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一)医学职业素养
1。医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2。医学专业精神的三项基本原则及十项专业责任。
(二)医患关系
1。医患关系的性质。
2。患者的权利和义务。
3。医生的权利和义务。
4。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内容与方法。
(三)临床伦理
1。临床医疗的伦理原则及应用。
2。临床试验的伦理原则及应用。
(四)卫生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
管理类联考
Ⅰ、考试性质
综合能力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专业学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的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确保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1.具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
3.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1.数学基础75分,有以下两种题型:
(1)问题求解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2)条件充分性判断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2.逻辑推理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3.写作2小题,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共65分
Ⅳ、考试范围
一、数学基础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数学基础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通过问题求解和条件充分性判断两种形式来测试。
试题涉及的数学知识范围有:
(一)算术
1.整数
(1)整数及其运算
(2)整除、公倍数、公约数
(3)奇数、偶数
(4)质数、合数
2.分数、小数、百分数
3.比与比例
4.数轴与绝对值
(二)代数
1.整式
(1)整式及其运算
(2)整式的因式与因式分解
2.分式及其运算
3.函数
(1)集合
(2)一元二次函数及其图像
(3)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4.代数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
(3)二元一次方程组
5.不等式
(1)不等式的性质
(2)均值不等式
(3)不等式求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绝对值不等式,简单分式不等式。
6.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三)几何
1.平面图形
(1)三角形
(2)四边形
矩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3)圆与扇形
2.空间几何体
(1)长方形
(2)柱体
(3)球体
3.平面解析几何
(1)平面直角坐标系
(2)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
(3)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四)数据分析
1.计数原理
(1)加法原理、乘法原理
(2)排列与排列数
(3)组合与组合数
2.数据描述
(1)平均值
(2)方差与标准差
(3)数据的图表表示
直方图,饼图,数表。
3.概率
(1)事件及其简单运算
(2)加法公式
(3)乘法公式
(4)古典概型
(5)伯努利概型
二、逻辑推理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逻辑推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和综合,以及相应的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试题题材涉及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各个领域,但不考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试题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概念
1.概念的种类
2.概念之间的关系
3.定义
4.划分
(二)判断
1.判断的种类
2.判断之间的关系
(三)推理
1.演绎推理
2.归纳推理
3.类比推理
4.综合推理
(四)论证
1.论证方式分析
2.论证评价
(1)加强
(2)削弱
(3)解释
(4)其他
3.谬误识别
(1)混淆概念
(2)转移论题
(3)自相矛盾
(4)模棱两可
(5)不当类比
(6)以偏概全
(7)其他谬误
三、写作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两种形式来测试。
1.论证有效性分析
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选择若干要点,评论该论证的有效性。
本类试题的分析要点是:论证中的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密,论证是否充分等。
文章要求分析得当,理由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得体。
2.论说文
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命题作文、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每次考试为其中一种形式。
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命题或材料所给观点进行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文章要求思想健康,观点明确,论证充足,论证严密,结构合理,语言流畅。
曝光烟台大学生被骗全过程,防不胜防!
大学里穿高仿名牌丢人吗?
烟台大学生们注意:乘坐这种出租车可要小心
你确定要把这些“娘炮”当成四害除了??
烟台高校萌新调查:学长学姐是最“可恶”的人?
拼爹上位抱大腿,学生会惊现官场陋习!
烟台高校18级新生恋爱观起底大曝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