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是“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如果在年实现三个“90%”(90%的感染者通过检测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90%已经诊断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治疗,90%接受抗病*治疗的感染者病*得到抑制),年实现三个“95%”,那么可以说艾滋病得到了“消除”,还不能说“根除、终结”。这意味着年新发感染率小于1%,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目标。
文/解放*第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
主任医师姜天俊
整理/戴欣
艾滋病已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艾滋病病*的抗体检测、病*检测及T细胞亚群检测是艾滋病诊断和治疗的三项最重要检查。目前,在我国一线城市,艾滋病确诊实验已达到了“快速、准确”的目标要求,但二三线城市还无法实现。但艾滋病病*和T细胞亚群的检测费用仍然较高,需要不断优化流程,降低成本,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年以来,我国为所有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抗病*药物,四类12个品种的抗艾滋病病*用药正在临床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病死率明显下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超级疾病”,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近年来,随着医药研发的不断进步,新型抗艾滋病药物陆续上市,为艾滋病抗病*治疗提供了更多新的选择。比如,新近上市的整合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等药物均具有强力的抗HIV-1活性,同时不良反应也较少。另外,许多复合剂也开始上市,提高了治疗依从性。这些药物的出现可帮助优化艾滋病抗病*治疗方案,减少耐药的发生,由此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何时开始抗病*治疗才能使艾滋病患者获益最大。随着大量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人们发现早期抗病*治疗对患者更为有利。年10月WHO公布了最新版的艾滋病抗病*指南推荐,所有HIV感染者均应尽早接受抗病*治疗,不论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还是低。然而,有一部分艾滋病患者经过HAART治疗,体内HIV病*载量检测不到,但仍不能恢复机体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免疫功能,即免疫重建失败。这部分患者是当前艾滋病患者治疗的难点。
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进展,艾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下降。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艾滋病预防疫苗,也缺乏能够根治艾滋病的药物,艾滋病仍是当前世界公共卫生难题。近些年来,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我国艾滋病的防治初见成效,但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中,各项防治措施仍需继续加强,最大限度地早发现及治疗HIV感染者和患者,减少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降低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
不洁性行为成为最主要传播途径
艾滋病是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HIV)后,重要免疫细胞CD4+T淋巴细胞逐渐减少,机体丧失基本免疫功能,进而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一类严重传染性疾病。HIV感染人体后选择性吸附于靶细胞的CD4受体上,在辅助受体帮助下进入CD4+T淋巴细胞,并在其中大量复制,而后释放到细胞外又感染新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CD4+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严重减少和破坏,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频发,最终导致患者的死亡。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和乳汁中。人体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感染HIV:性传播(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发现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后来国家严控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血液传播艾滋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性传播的比例开始逐渐上升。近年来,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增长较快,年1月~10月共报告名学生感染者和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7.8%。特别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