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情况、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年)》,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亿万人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行动纲领。致力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各级*府、相关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现,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年,贵州省第十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5.0%,比年的3.56%提升了.45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为40.7%。但是,与全国比较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8.47%。
为进一步促进我省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我们组织编写了《公民科学素质应知应会问》,旨在通过对基础科学知识的普及,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提高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力争实现到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5%以上的目标,为助推贵州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天文篇、宇宙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答:宇宙大爆炸是迄今关于宇宙起源、形成、发展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在其起源的初期,集中于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点,称为奇点。在50亿-30亿年前,奇点发生大爆炸,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于是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在大爆炸的过程中,宇宙中的物质逐渐凝聚为星云,然后演化为各类天体,形成星系。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的行星,而太阳只是银河系中数千亿颗恒星中的一颗。年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开始观测到的“红移现象”,年3月美国物理学家宣布发现了宇宙原初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些都为宇宙大爆炸学说提供了有力支撑。
2、太阳系和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答: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以及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的天体的集合体。根据康德-拉普照拉斯星云说理论,太阳系在形成之前,是一片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星云,当气体冷却引起收缩时,星云开始旋转。由于重力作用,旋转速度加快,星云变成扁的圆盘状。当星云边收缩边旋转,周围物质的离心力超过了中心对它的引力时,就分离出一个圆环。就这样,太阳系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圆环。最后,中心部分变成了太阳,周围的圆环由内到外形成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8大行星。此外,太阳系还包括至少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如彗星)。
3、为什么日出和日落时太阳是红色的?
答:太阳光谱是一种不同波长的连续光谱。分为可见光与不可见光两个部分。可见光的波长为~nm,散射后分为红、橙、*、绿、青、蓝、紫7种颜色,集中起来则为白光。7种不同颜色的光穿透大气层的能力各不相同。红色光穿透大气层的能力最强,橙色光次之。在清晨和傍晚,阳光要斜着穿过大气层。在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只有穿透能力最强的红色光和部分橙色光能成功,而其他颜色的光,则被大气层反射出去,无法一路前行。所以,在日出和日落时,太阳看起来显得特别红。
4、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天吗?
答:不是,是一年。
地球有两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一天和一年是根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得来的。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一周是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产生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这就是所谓的一天;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约等于日6时9分0秒,地球公转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这就是所谓的一年。
5、夏天我们离太阳近,而冬天离太阳远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轨道是一个椭圆,一年之中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但由于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很小,地球近日点到太阳的距离比远日点到太阳的距离只少3.2%。因此,距离太阳的远近对地球接收太阳热量的多少并无太大影响。
对我们所处的北半球来说,在地球近日点气温反而低,远日点气温反而高。因为四季变化的主宰原因并不是距离太阳远、近造成的,而是由于地轴的倾斜而受到太阳阳光辐射的强弱,辐射强就热,反之就冷。
近日点(月初)地球离太阳近,约万千米,地球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但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北半球多,因此北半球太阳光线斜射地面,地面上每单位面积受热少,是冬半年,气温较低。而远日点(7月初)地球离太阳远,约万千米,地球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但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南半球多,因此北半球是夏半年,气温较高。
6、“扫帚星”的出现真的是不祥之兆吗?
答:不是。
“扫帚星”的学名是彗星,以拖拽长尾而得名。中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灾星”,出现则有战祸或天灾。国外历史上也多次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种联系是人们对不常见、不理解的天文异象产生的一种本能恐惧心理而形成的,没有科学依据。
彗星是太阳系中的一类小天体,是一颗颗由水、氨、甲烷等冻结的冰块和夹杂许多固体尘埃粒子的“脏雪球”,由彗核、彗发与彗尾这3个部分组成。彗核由比较密集的固体质点而组成,周围里云雾状的光辉便是彗发。彗核与彗发合称做彗头,其后面长长的尾巴称彗尾。此扫帚形的尾巴,并不是生来便有的,而是在接近太阳时,因受到太阳光的压力而形成的,因此常背着太阳的方向延伸出去。
著名的哈雷彗星是每76.年环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因英国物理学家爱德蒙·哈雷首先测定其轨道数据并成功预言回归时间而得名。对哈雷彗星最早的观测记录为我国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七年(公元前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在年,恰逢哈雷彗星临近地球之时,倡导启动了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工程——“计划”,旨在使美国儿童适应年彗星再次临近地球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计划”的实施,有效促进了美国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7、月光是月亮本身发的光吗?
答:不是。
月亮的学名叫月球,是地球的唯一一颗卫星,它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发亮,看上去好像是月亮本身在发光。
在宇宙中,只有恒星才能发光。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在引力作用下产生核聚变,发光发热。月球是质量很小的固体岩石星球,没有能量可以支持它发光。
8、为什么“嫦娥”要奔向月球?
答:各国探测月球的目的大同小异:一是更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二是调查和开发月球资源。中国的探月计划——“嫦娥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进行。绕是发射探月卫星,让它在绕月轨道上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落是让着陆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释放月球车进行局部活动。回指着陆器完成月面样品采集后,从月球表面发射返回舱将样品安全送回地球,以便在地球实验室中详细分析研究。现已完成“绕”和“落”的目标。
9、为什么在地球上的我们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
答: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由于地球与月球间引力作用的结果,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一致,同为27.3天,并且方向永远相同,结果总是一面朝向地球。因此,地球上的人永远只会看到月球的一面,却看不到它的另一面。这种现象在太阳系其他行星和卫星之间也是存在的。当然,由于月球本身的天平动(由于轨道自转轴、离心率等因素的微小变化引起的月球周期性摆动),我们实际能看到的总区域会比一半要多一点(约59%)。
令人欣慰和骄傲的是,年月3日,我国的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月球车“玉兔二号”到达月面开始巡视探测,标志着中国人率先开始揭开月球背面神秘的面纱。
0、“*道吉日”是怎么回事?
答: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夏历、华历、汉历、中历等名称。农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农历用天干、地支记载年、月、日。一些阴阳先生就利用这种纪年法来编制老*历,把一年天,分成“吉”、“凶”两类。今天是“离”日或“绝”日,干什么事都不相宜,叫做“黑道凶日”,而某一天干什么事情都毫无禁忌的,就是好日子,叫做“*道吉日”,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束缚住,从而达到骗人、骗钱的目的,这是毫无科学根据和科学道理的。
一年四季和24个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各个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不同部位和太阳光强弱不同的程度等,科学概括出来的气候变化规律。一年天,除了有天晴、天阴、下雨、下雪、刮风和打雷等的区别外,哪一天都一样,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坏”的分别,更没什么“黑道凶日”和“*道吉日”。
、星座能决定人的命运吗?
答:不能。
在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的古代,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于是古人就把许多事情归结为“天意”,并且试图从星象中窥测它的隐秘,这就是所谓的占星术。如今国际上通用的88个星座体系,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年在古代星座的基础上最终划定的。其实,无论古今中外,星座如何划分和命名,完全是由人决定的。占星术却主张人的命运由星座决定,这就完全本末倒置了。占星术就是一种迷信,我们不应该相信它。
2、什么是射电天文望远镜?
答:天文望远镜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之分。
从年伽利略制作出第一架光学望远镜后,光学望远镜一直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工具。不过,受可见光的局限,光学望远镜对宇宙深空观测就显得无能为力。20世纪30年代,射电望远镜诞生。与接收可见光的光学望远镜不同,射电望远镜接收的是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由于无线电波可穿透宇宙中大量存在而光波又无法通过的星际尘埃,射电望远镜不太会受光照和气候的影响,可以透过星际尘埃,全天候、不间断地工作。
射电望远镜与光学望远镜不同,既没有高高竖起的望远镜镜筒,也没有物镜、目镜,它由天线和接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巨大的天线是射电望远镜最显著的标志,天线的种类很多,有抛物面天线、球面天线、半波偶极子天线、螺旋天线等,最常用的是抛物面天线。天线是射电望远镜的眼睛,它把微弱的宇宙无线电信号收集起来,然后传送到接收系统中去放大,接收系统从噪音中分离出有用的信号,并传给后端的计算机记录下来。计算机记录的结果显示为许多曲线,天文学家通过分析这些曲线,得到天体送来的各种宇宙信息。
射电望远镜有固定在地面的单一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有能够全方位转动的类似卫星接收天线的射电望远镜,有射电望远镜阵列,还有金属杆制成的射电望远镜。
3、世界上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在哪儿?
答:世界上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sApertureSpherical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我国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绿水村的大窝凼洼地,从选址到建设耗时20多年。年9月25日,FAST落成启用。
FAST是我国科学家独创设计、利用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而成,外形就像一口大锅,直径为米,底圆心到顶圆心高为38米,接收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4、FAST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答:FAST的科学目标主要是:、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学,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2、观测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3、主导国际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并获得天体超精细结构。4、探测星际分子,研究恒星形成与演化、星系核心黑洞以及探索太空生命起源。5、搜索星际通讯信号,搜寻地外文明。6、其他应用领域。FAST将把我国深空测控及通讯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行星,能使目前我们的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00—倍,强有力地支持我国未来载人航天、探月和深空探测计划,还能应对深空飞行器在快速工程变轨和着陆时的测控需求;观测电离层对卫星和射电源信号的闪烁,研究电离层不均匀的时空结构,为我国*民用通讯和卫星定位服务;观测行星际闪烁IPS和法拉第旋光现象,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了解太阳风的行星际传播,服务太空天气预报。等等。
FAST观测的天文学内容,从宇宙初始混沌、暗物质分布与大尺度结构、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到恒星类天体乃至太阳、行星与邻近空间事件等,涵盖广泛。FAST投入使用后,科学家可观测的天体数目将大幅度增加,能提供更多更好的观测统计样本,能更可靠地检验现代物理学、天文学的理论和模型,还将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其中蕴涵着大量科学新发现的机会。
5、为什么说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当今科技前沿问题?
答:暗物质(Darkmatter)是理论上提出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不同于目前构成可见天体的任何已知物质的一种不可见物质;暗能量(DarkEnergy)也是理论上提出的,充溢空间的、具有负压强的能量,是驱动宇宙运动的一种能量。暗物质和暗能量都不会吸收、反射或者辐射光,所以目前人类无法直接使用现有的技术对其进行观测。但大量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疑似违反现有物理理论的现象,可以在假设暗物质和暗能量存在的前提下得到很好的解释。目前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大约68%的宇宙是暗能量。暗物质约占27%。其余的我们所有仪器所观察到的一切,都加起来不到宇宙的5%。
暗物质和暗能量研究为物理学和天文学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或许其中隐藏着打开宇宙演化之迷大门的金钥匙。当前,天文学家通过观测一些宇宙结构和物质受引力的影响以及能够探测到的辐射来研究这一概念。我国于年2月7日发射的“悟空”号就是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6、你知道什么是太空育种吗?
答: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从而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太空诱变增加了种质资源的变异度,有利于选育具有优良新性状的作物品种。
二、地球科学篇
7、地心的温度非常高吗?
答:是的。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表至地心依次分化为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又分为内地核与外地核两部份。地球内部越接近地心,温度越高。据科学家推测,地核外部边界的温度为3℃,内核外部边界的温度为℃,而地球正中心的温度高达℃,比太阳表面温度高℃。
8、什么是碳-4测年法?
答:碳4测年,又称碳—4年代测定法或放射性碳定年法(RadiocarbonDating),就是根据碳元素的放射性碳—4衰变的程度来计算出样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种测量方法。这一原理通常用来测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稳定同位素碳-2、碳-3和放射性同位素碳-4。宇宙射线在大气中产生放射性碳-4,并能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后进入所有活组织,先为植物吸收,后为动物纳入。只要植物或动物生存着,就会持续不断地吸收碳-4并在机体内保持一定水平。有机体死亡后,便停止呼吸碳-4,其组织内的碳-4便以年为半衰期开始衰变并逐渐消失。任何含碳物质,只要测定其剩下的放射性碳-4含量,就可推断出它的年龄。
9、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缓慢漂移并将继续漂移吗?
答:是的。
如果你注意一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与非洲的西海岸是彼此吻合的,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92年,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出版《大陆与海洋的形成》一书,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得到地质界普遍认同。大陆漂移学认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这个超极大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分力后来产生多次分裂、漂移,经过二亿多年的时间,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
20、地球板块运动会造成地震吗?
答:会。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科学家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引起地表快速上升或下移,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例如,日本处于大洋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接带,因而是地震多发地。另外,火山喷发等也会引发地震。
2、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遇到地震该怎么办?
答:地震的类型不同,发生的成因不同。一是构造地震,由地壳发生断层引起;二是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三是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四是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引起;五是人工地震,由于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引起。地震的产生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是板块(地壳)运动。
地震发生时,持续时间极短(往往只有几秒钟)而破坏力很大,大地剧烈晃动,人往往无法稳定行动,而且家具、门窗玻璃、天花板、吊灯、吊柜等可能掉落砸伤人,此时若盲目行动,受伤机率很大。因此,地震来临时,应首先就近避险,保护好头部,如把靠垫举在头顶,蹲在坚固的桌子下面,待晃动停止后、确认安后再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地震发生时不要使用电梯;如果地震时刚好在电梯里,需赶紧按下所有楼层按纽使电梯停下,尽快离开。
22、地震可以准确预报吗?
答:地震大多发生在地球相邻板块的交界处。地震是地下能量快速释放的过程。地震后,地下的岩石又会重新调整,重新积蓄能量。这些过程异常复杂,因此地震的发生既不是毫无规律却又相当随机,要准确预报地震还非常困难,各国科学家还在不断探索。
23、什么是地球圈层?
答: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
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24、为什么地球会成为生命的乐园?
答:因为地球是宇宙中亿万星体中极少数的适合生命生存的幸运儿之一,地球非常巧合地具备生命存在和繁衍的种种条件。地球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而太阳恰好是一颗合适的恒星,已经稳定地发光发热达50亿年之久,并还将继续稳定发光发热50亿年,现正值壮年,为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漫长过程提供了充分的能源保障。地球是一颗质量大小适中的行星,它的引力正好可以拽住大气、维持海洋。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恰到好处,使地球上有足够多的液态水。最后,地球拥有生命所必需的各种化学元素,如最主要的碳、氢、氧、氮、磷等。
25、地球生命怎么产生的?
答:地球生命的产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混沌天体中的爆炸诞生了宇宙,在形成星球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星系,星系中有N多银河系,其中一个银河系中有一个太阳系,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其中的一个行星就是地球。地球已诞生了46亿年,刚开始时是没有生命的,后来,地球处在了太阳系中最适合生命萌生的位置,并且地球的构成物质符合生命的萌生要素,在接受到来自宇宙中的外界物质的加盟后,地球出现了原始海洋,开始孕育原始生命。地球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进化演变历程,从东非直立人进化到早期智人,一直到约0万年前进化到晚期智人,即今天的现代人类。
26、为什么生命离不开空气和水?
答:绝大部分动植物都要呼吸空气(但厌氧微生物等,如破伤风杆菌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为的是吸入空气中的氧气(约占干空气体积的2%),将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占到空气含量78%的氮气,经过微生物的作用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转化为蛋白质,成为人延续生命无法离开的营养物质。水是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生物休生存的重要资源,生物体是以细胞为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所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27、我们呼吸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吗?
答:是的。
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地球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那时,氧只是以氧化的低能量状态存在于各种氧化物中,无论是空气中还是水中或是岩石圈内都没有游离氧的存在。在距今20亿至30亿年以前,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并逐渐占有优势以后,通过光合作用,使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并且释放氧气,地球的大气中才逐渐含有氧,从而使地球上其他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又由于大气中的一部分氧转化成臭氧,在大气之上形成臭氧层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具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从而使水生生物开始逐渐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经过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最后出现广泛分布在自然界的各种生物。
28、地球上氧气只来源于植物吗?
答:不是。
自然界的氧气主要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但通过其他的一些化学反应也能产生氧气。如地球的再生氧气主要来源于地球电场电流活动对水分子的电解活动,宇宙飞船上的制氧机靠电解水产生氧气。
29、人类是从较早期的动物进化而来的吗?
答:是的。
人类是由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在分类学上,人(Homosapiens)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大约万年前,人和猿开始分化,产生腊玛古猿,以后在由腊玛古猿演化成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进一步再发展为现代人类。根据古生物学研究,人类的进化过程大致有四个阶段,即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阶段。
30、最早期的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吗?
答:不对。
恐龙最早出现在2.3亿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而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距今只不过几十万年到几百万年。
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是89年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发现的爪哇猿人,距今60至80万年。爪哇猿人同年在我国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一度被世界公认为“最早”的人类。然而,这一人类最早起源之说被我国后来的两起考古发现所推翻。考古工作者年在陕西蓝田和年在云南元谋发现猿人化石,蓝田猿人距今00万年,元谋猿人距今70万年。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一个几乎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和劳动工具,测定年代为距今75万年。年,在肯尼亚发现的猿人头骨、腿骨化石和石器,测定年代为距今万年。年,又有报告说埃塞俄比亚发现的猿人化石,距今约万年或万年以前。无论如何,人类最早的历史不过是多万年,根本不可能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
三、科学常识篇
3、什么是科学思想?
答:科学思想是指在各种特殊科学认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发现和解释其它同类或更多事物的合理观念和推断法则,它对进一步的、更广泛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科学思想包含公正、简单入手多元思考、证实加证伪、理性怀疑、争论与激励等要素。典型的科学思想有:数学科学中的极限思想、自然科学中的互补思想、生命科学中的进化思想、社会科学中的和谐思想、思维科学中的系统思想、哲学科学中的转化思想等。
32、科学精神是指什么?
答: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是科学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集中表现在:主张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重视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倡导科学无国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
33、什么是基础科学?
答: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数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七门基础学科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是整个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对技术科学和生产技术起指导作用。
基础科学具有以下特点:、是物质运动最本质规律的反映,与其他科学相比,抽象性、概括性最强,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组成的严密的理论体系。2、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比较间接,需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转化为物质生产力。3、一些成果的重大作用易被人们忽视。4、研究具有长期性、艰苦性和连续性。5、研究成果具有非保密性,一般公开发表,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34、什么是应用科学?
答:应用科学是将自然科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的科学。应用研究的方向性强,目的性明确,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密切,且直接体现着人的需求。
狭义的应用科学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一般认为,技术有3种形态:一是抽象形态的技术,即技术科学;二是物化形态的技术,即人所创造的工具、设备、仪器等;三是功能形态的技术,指对客体的加工、改造方法。广义应用科学包括对社会科学、以及横向科学的实际运用的研究,如应用社会学、科学管理学、决策方法论、价值分析方法等。
35、科学研究是怎样进行的?
答: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运用科学的方法,为了认识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科学研究拥有可辨认的特征,能够明显地跟其它种学术研究做区分切割。科学研究者提出假说来解释自然现象,然后设计实验来检验这些假说,核对从这些假说所推导出的预言是否正确无误。为了要防范做实验时发生错误或误解,这些步骤必须具有可重复性。
科学研究包括这样一些方面: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猜测与假设→制定计划→获得事实和证据→检验与评价→交流与讨论。
36、我们应如何看待科技发展的两面性?
答:科技发展的两面性指科学技术既存在促进社会进步、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福的正面价值,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的负面影响。正面价值具体表现为:一是科学技术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二是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三是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四是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负面影响表现为:一是少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二是一些科技成果会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37、怎样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答:伪科学,是打着科学旗号的错误主张和学说。我们要识别和抵制伪科学,就必须知道它和科学的区别,把握住它的特征。伪科学的学说不是建立在牢固的科学基础上。伪科学拒绝实验检验,事实上它是经不起检验的。伪科学惧怕批评和质疑,它不能从新的科学发现中汲取养料,不会及时纠错、修正和完善而取得进步。与科学不同,伪科学不是为了认知,不是要建立检验和描绘现实的理论体系,而是具有功利性的、甚至是不可告人的目的。伪科学凭借杂耍、魔术和某些技能来欺人耳目,然而它与魔术不同,它把自己描述成科学;与技能也不同,它缺乏科学理论支撑。
38、科学假说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答:科学研究就是提出假设,进行观察、推理、实验,得出结论。科学假说既是科学思维的形式,也是通向真理的先导和桥梁。科学家依据已经知道的事实和现象,推测出有关未知世界的科学假说。它不能说是“真的”,因为还有待实验的论证;它又不能说是“假的”,因为假说是在一定事实基础上的假设。只有在得到更多科学事实的证实后,科学假说才能成为科学理论。
39、当今世界科技呈现出哪些新的发展特征?
答:当今世界科技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二是大数据分析成为新的科研范式;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科技创新的焦点;四是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