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慢性腹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非虚构赵树义
TUhjnbcbe - 2021/6/7 17:46:00

赵树义,年生,山西长子人,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虫洞》《虫齿》《灰烬》《远远的漂泊里》《低于乡村的记忆》《且听风走》等。著有长篇小说《虫人》。《虫洞》获赵树理文学奖散文奖。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一、寒湿疫?湿温疫?

庚子鼠年。春。

年关将至,于国人而言,不管喜欢不喜欢,情愿不情愿,都要筹备过年。春节就是一场寻根大戏,不管远的、近的,动的、静的,穷的、富的,兴趣广泛或行为散淡的,“年”都是国人心目中不可或缺的盛宴。

一切按部就班。一切寻常如昨。飞机在天上飞,火车在地上跑,私家车甲壳虫一样挤满街道。米面油,烟酒茶,地方特产,应时鲜花,年货花样翻新,采购的热情从网上漫延到网下。然而一场猝不及防的瘟疫悄无声息地潜入每扇门、每扇窗……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卫健委中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到达武汉。这天是大年三十,天下着小雨,特别湿冷。仝小林吃过晚饭,在宾馆院前院后走了一个多小时,他要体验当地的气候环境。室外湿冷,室内也湿冷,回到房间,仝小林想到武汉人家里是没有暖气的,便关上空调,打开窗户,继续体验这种病到底处于怎样的发病环境。来武汉之前,仝小林看过许多病人的舌象、脉象资料,对这种病已有初步印象。此刻,仝小林对武汉的环境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平原,江河纵横,湖港交织,市内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去年下半年,武汉前期气候温燥,之后雨水不断,入冬以来气温应寒反暖,导致天暖地湿,湿热氤氲,极易产生“湿性浊*”。武汉人靠水而居,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又易形成脾虚失运的湿性体质,更增大了感染“湿*”的可能性。

到达武汉的第一天,仝小林对环境湿冷的印象深刻,作为一个中医人,他基本可以断定这就是寒湿疫。

第二天,医院。在路上,司机说自己去做按摩,服务员说他的后背太潮湿了,艾灸肚脐,肚脐上又是一层水珠。仝小林明白,这是湿冷环境造成的体内寒湿加重,司机不经意的几句话,愈发加深了他对湿冷的印象,感觉人一到武汉,就变成一块湿冷的布,随时可以拧出水来。

医院,仝小林现场查看了几十个病人的舌象、脉象资料,发现多数临床表现为乏力、倦怠、身热不扬、舌苔偏腻,部分伴有消化系统症状,首发症状则多为腹泻、大便不爽、口苦等。最让仝小林吃惊的,病人病情缠绵难愈,完全符合中医“湿”的特点:重浊、黏滞、趋下。次日,仝小医院发热门诊,见人头攒动,门诊量一天多达千余,心不禁悬到嗓子眼上。仝小林直觉问题出在社区,便琢磨着如何采用通治方,给病人大面积发药,进行预防、治疗,快速阻断传染途径。随后,仝小林创建了“通治方+社区+互联网”的“武昌模式”,这一尝试便基于这一思路。中医虽讲究一人一证,辨证施治,但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古人不也常用大锅熬药防治瘟疫吗?

中医平时辨证,辨的是一人之证,瘟疫来袭,则要辨众人之共证。所谓辨,便是由症而证,由证而病机,由病机而治则,行云流水,水到渠成。岐*之学既难也易,既易也难,重在触类旁通,重在通透中体察出细微之别。仝小林是中医界翘楚,学养深厚,认为寒湿疫既不完全相同于张仲景《伤寒论》里的伤寒,也不完全相同于吴又可《温疫论》里的瘟疫,还不完全相同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中的瘟病。寒湿疫侵犯的器官主要是肺和脾。病位在肺,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憋、气促等;病位在脾,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寒湿疫的发展过程分为早、中、晚和恢复四期,早期偏重于“瘀”,中期偏重于“闭”,晚期偏重于“脱”,主要是“喘脱”,之后,便是恢复期。仝小林据此确立了宣肺化湿、解*通络的治疗原则,拟定了由槟榔、煨草果等20余味中药组成的寒湿疫通治方——武汉抗疫1号方。

中医向来把“治未病”列为首要治则,作为中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很清楚,自己不仅是冲锋在一线的战士,更是制定作战方略的指挥长。上世纪八十年代读博期间,仝小林参与过抗击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年,他又参与过抗击“非典”,实战告诉他,中医防治瘟疫不外乎十二个字: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具体到本次战役,即:为大量居家隔离的疑似患者和有发热、乏力等症状的人群提供通治方治疗,以消除症状、防止发病;让轻型病人第一时间服用中药,防止转为重症,当患者为重症时,则采用中药配合西医救治,以减少死亡;发挥中医药的非药物疗法优势,比如艾灸加火罐,还有五禽戏、八段锦等,促进患者康复。

仝小林是个有心人,他查阅相关资料还惊讶地发现,早在年前,武汉周边便发生过类似的寒湿疫,那个地方叫*州,现在是*冈市的一个区……

人类史就是一部疾病史,瘟疫是其中最惨烈、最黑暗的一页。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鼠疫、黑死病、雅典瘟疫、流感、狂犬病、天花、结核病、霍乱、疟疾、艾滋病、登革热病*、埃博拉病*,还有并不遥远的“非典”,都曾给人类拉过一张长长的死亡名单,可一转眼,这一切又都随风消散。人类喜欢遗忘,却非讳疾忌医那么简单,究其原因,有生理学的,有社会学的,有经济学的,有*治学的,也有宗教和文化的。但在中国,每逢大疫,必有大医,这是中医传统,也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保障。历数史上大疫,中医都居功至伟,然近百余年来中医却屡遭质疑,这无疑是个怪现象。更奇怪的,那些质疑的人从不曾扪心自问过中医到底是什么,中医对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当然,这样的问题并非谁都能想明白的,也非一两句话可以讲明白的,但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中医的“骨骼”是中国的,中医的“肌理”是中国的,中医的智慧更是中国的,而中国智慧是独一无二的!

*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气,天牡从来,复得其往。

此问答出自《*帝内经·素问·刺法论》。

整个世界都陷于惶恐不安、惊惧无措当中,我们的先祖却早在年前,便为我们准备好中国答案,何其幸哉!

(王祥夫原创书画作品)

■二、山西方案

这个春节来得有些早,有些跌跌撞撞,王晞星却对此浑然不觉。忙碌了大半辈子,王晞星每天除了看病,便是工作,除了工作,便是看病,很少关心外面的人情世故和冷暖。如今,终于可以像大多数人一样,开启自己“退休”后的第一个阖家度假模式了,王晞星才突然意识到,世上原来还有另外一种生活。

年6月10日,王医院院长一职,主*13年又两天,一路走得充实,踏实,却又恍然如昨。王晞星是年6月8日走马上任的,省卫健委领导原本打算6月8日宣布他光荣“退休”,不巧那天是个周六,王晞星只好在院长位子上“多”干了两天。组织希望“圆满”,这也是对做出贡献者的信任和奖赏,但天下事终归不可能件件圆满。

出门诊,散步,写字。自“退休”那日起,王晞星便过起“老中医”的自在生活,再不过问单位事务,更不插手单位事务。不在其位,不谋其*,王晞星一向自律,如今自己就是个“老中医”,首要的、也是唯一的事,就是一如既往地为患者好好看病。其实,于院长他虽到龄,于中医他并不算“老”,在全国评定的第一批名名中医中,他是最年轻的。很显然,王晞星这个“老”与年龄无关,与医学造诣有关,在部下和患者心目中,大家早把他看作“老中医”了。

从前又当院长,又出门诊,王晞星忙得像只陀螺,如今有暇选择自己的生活,他心中惦记的第一件事,便是补上天伦之乐;毕竟,就做丈夫和做父亲而言,他算不上称职。女儿、女婿都在北京医院工作,妻子9年前退休,大多时候在北京帮女儿带孩子。王晞星“孤*奋战”多年,医院就是他的家,但此家非彼家,他也渴望多陪陪家人,弥补心中的亏欠。

春节前,女儿帮王晞星订好去海南的机票,妻子和外孙也早早飞到海南。

1月21日,腊月二十七。王晞星出完年前的最后一次门诊,已是中午一点多。那时山西还没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护士长付微微送来三只口罩,让他路上戴,王晞星担心飞机上遇到发热乘客,又多要了几只。仅是职业习惯而已,那时候,王晞星还不知道新冠肺炎病*有多猖獗。出了门诊大楼,王晞星直奔武宿机场,飞向海口。终于不用春节值班,终于可以安心过个年,王晞星难得轻松,俯身朝舷窗外看去,感觉冬日的霞光也格外绚丽。女婿、女儿已提前请好假,女婿订了除夕的机票,女儿订了大年初二的机票。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老少三代都在静等全家团圆,于一个医生之家而言,这是最大的奢望,也是最大的奢侈。加班,加班,加班,这是王晞星的常态,尤其任院长期间。想到年仅五岁的外孙,想到即将到来的团聚,王晞星心底竟涌起一股暖流,这种感觉如此陌生,又如此幸福,忍不住让人想流泪。但王晞星没有流泪,他是带着微笑降落在海口的。从寒冷的山之西,到温暖的海之南,想到这个假期将无比温馨,王晞星眼角的笑纹更舒展了。

然而,到海口的第三天,空气便陡然紧张起来。第四天,全家人憧憬的团聚也随海风消散而去。

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次日,女婿打来电话,告知假期取消。接着,女儿也打来电话,说随时准备上发热门诊。王晞星隐隐感到不安,他打算回太原,女儿却说,这是我们年轻人的事,您已经“退休”了,就别操心了。

理虽是这个理,可王晞星毕竟是个医生,眼见形势越来越紧张,他不可能置身事外。王晞星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非虚构赵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