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疾病一般是指医治花费巨大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疾病。
一般包括: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进行重大器官移植的手术、有可能造成终身残疾的伤病、晚期慢性病(如终末期肾脏病)、深度昏迷、永久性瘫痪、严重脑损伤、严重帕金森病和严重精神病等。
本课程不局限于保险业划定的重大疾病范畴,会更着重于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且诊断较为困难,易引起漏诊误诊的一类疾病。在本课程中,我们会学习如何结合临床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综合分析各种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寻找诊断线索,提出见解,使临床诊断少走一些弯路,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痛苦和经济压力等。
检验人员与临床检验的沟通十分重要
检验人员通常只接触到标本,对相关的临床信息知之甚少,只能横向观察各项检测结果,缺乏对某一标本检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临床医生对所申请检验项目的标本采集要求、检测原理、操作方法、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等缺乏系统的认识与了解,往往侧重于比较某一项检验结果值的高低,也无法对某一检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因此,双方的沟通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目前,一个检验项目的完成包含开出检验申请、标本采集、运送、接收、检测、报告审核和发布等环节,涉及临床医生、检验人员、护理人员、护工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检测结果的不准确,甚至还会误导临床。如标本未及时送达,或报告未及时发出,将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的及时治疗。若是发生标本或报告丢失,结果甚为严重,需要患者重新留取标本,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损失,患者不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
当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合时,部分临床医生不经调研就认为是检验科的水平不行。然而,国内外的很多研究对检验结果与临床不吻合的案例进行溯源后发现,60%以上的问题出在分析前(标本采集与运送)。另有研究证据表明,在整个标本检验过程中,从受检人准备到标本采集送检所需的时间占全部运行时间(从患者准备到报告发出)的57.3%。这一阶段的操作是否正确,无法通过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来监控。且如上所述,分析前的具体工作一般是由医生、护理人员和护工来完成的,因此,相应人员与检验人员的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标本采集与运送差错时有发生。如患者输液补钾的同时,护理人员即抽血送至检验科做生化检查,导致血钾检测值升高,结果明显异常。又如夏天让患者留取粪便或尿液进行细菌培养,若送检不及时(2h),会造成非致病菌过度生长或致病菌死亡,细菌学检测结果就不可能准确。可见,合格的标本是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标本采集方法不正确、标本送检不及时均会影响检验的结果。此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如判断血气酸碱分析结果就与患者的输液、特别是碱性液相关,不了解此情况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因此,检验人员应:
①加强自身学习,了解临床知识,掌握与临床沟通的能力;
②向临床阐明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让临床引起重视;
③进一步加强检验质量控制,得到可靠的检验结果;
④主动与临床沟通,积极参与临床查房和病例讨论。
诊断学思维的基本过程(理解)
第一、是收集事实,
包括病史。体检、辅助检查和病程观察。要认真全面、尊重事实。避免主观片面、先入为主、不负责任、任意取舍。
第二、是分析事实,包括:
1、批评性地客观评价所收集到的资料;
2、按重要性排列可靠的发现;
3、选择一个(有时是二个或三个)中心特征;
4、列举可出现这些中心特征的可能疾病;
5、从中选择最后的临床诊断.可以是:
(a)一个病,能够最好地解释所有发现;
(b)几个病,分别能够很好地解释所有发现;
(c)将所有阳性与阴性发现与最后的临床诊断相印证,重新加以考察验证。
诊断学逻辑思维的几种方式
一、临床诊断推理中,常用的是类比推理、选言推理和假言推理三者的联合。用类比推理提出就医者可能的疾患,从而构成一个选言推理的前提,用假言推理的否定式来除外一些可能性,用假言推理的肯定式来得到可能诊断或确定诊断。
1、类比推理:临床类比推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点象”,很常用,但如果仅局限在“象”而不进行细致的分析,也会经常出错。
2、假言推理:
(1)假设疾病D有症状S1、S2、S3,现在患者P有症状S1、S2、S3,所以患者P所患可能是疾病D。
(2)只有具备症状S1、S2、S3,才是疾病D,现在患者P有症状S1、S2、S3,所以患者P所患就是疾病D
(3)假设疾病D有症状S1、S2、S3,现在患者P没有症状S1、S2、S3,所以患者P所患不可能是疾病D
3、选言推理:
就医者P的症状体征S1、S2、S3,可能见于疾病D1、D2、D3;现在否定疾病D1、D2,所以病人所患可能是疾病D3
二、二分法:是一种分类、选择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一些特征性的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将疾病进行归类,再不断的归类,从而得出最后的几种可能的诊断或确定的诊断。
这是一种不断进行二分的方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现在的一些鉴别诊断学专著,多是采用二分法或类似的分类、归类方法。
诊断学思维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即是上面所说的“要认真全面、尊重事实。避免主观片面、先入为主、不负责任、任意取舍”。
2、全面分析原则
3、个体化原则
即是对不同的个体,不可采用同样的标准进行诊断
4、动态观察原则
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它必然有一个过程,所以需要对其动态观察。也正因为此,很多情况下,不可仅以一次检查的结果确认或排除某一疾病的存在。
5、准确理解“一元论”原则
所谓一元论,即是“用一个病来解释在检查中的所有发现”
6、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警惕少见病原则
7、先考虑器质性疾病原则
与器质性疾病相对的是功能性疾病。
8、先考虑可治疾病/没有不可治的疾病的原则
9、提炼重要线索的原则
10、危重病人先抢救的原则
误诊与诊断学思维
(一)误诊的常见原因:
1、经验不足(25%)——从一例误诊说起
某成年男性患者因出现轻度咳嗽、流鼻涕,被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入冬后,一遇到大风天气症状就加重,必须戴上口罩系上围巾,保护鼻腔和呼吸道,以免咽喉部受凉气刺激。在服用了几天消炎药后,症状有所减轻,但出现了餐后或睡眠期间发生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呼吸科的医生诊断为“支气管哮喘”,进行了常规治疗,症状得以缓解。但不久之后,咳嗽、呼吸不畅的症状再次出现,程度加重。诊断依然是支气管哮喘。
此后先后三次因咳嗽、呼吸困难的症状加重入院治疗,最严重的一次,居然造成窒息。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后来他到美国参加会议,会议期间,不得不用手绢捂住嘴巴,尽量减少咳嗽的次数和频率,而坚持到休会后,他便去角落里咳嗽个不停。这些现象引起了一位美国医生的注意,得知他的病情后,他说:“您患的会不会是胃食管反流病?在西方国家,中老年患胃食管反流病的现象非常普遍,我建议您做检查。”
回国后,他马上去消化内科做了检查,24小pH监测结果显示,他不仅患有胃食管反流病,且已经引发了危及生命的喉痉挛!后来他实施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手术。术后停用了所有的抗反流药物及止喘药物,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也消失了。
6次被误诊,一朝查明病因,他百感交集:“医生不应该有误诊,但如果是医生在对这种疾病不了解的情况下,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
青年医生可能因为经验不足而误诊,专家如果仅凭经验也会误诊。
——————————————————————
2、医生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
案例一:
一位籍贯浙江的青年男性病人无规律高热20余天,病人表情淡漠,贫血,白细胞偏低,嗜酸细胞绝对计数2×10^9/L,医院均诊断为伤寒,先后给予氧氟沙星、头孢三嗪等抗菌药物治疗,病情不见好转,而且贫血日益严重。
结合病人有贫血和无规律发热,追问病史获知病人发病的前2月在柬埔寨长期逗留。如此重要的流医院忽视,立即推血片查疟原虫,获得阳性结果。
任何一个小的,毫不起眼的发现,都有可能是明确诊断、缩短诊断时间的关键。
案例二:
一位畏寒发热一周男性病人,有发病前到南方山区旅游经历。体格检查中发现病人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追问病人否认外伤,否认淋巴结引流区域皮肤破损情况,进一步体检腿部无异常。当时诊断陷入困境。
后来在阴囊皱褶处发现一0.5cm的焦痂溃疡,抽血查外斐反应及特异性抗体均阳性,病人确诊为恙虫病,给予多西环素治疗后治愈出院。
——————————————————————
3、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从一例发热待查最后确诊为AIDS的病例说起
简单来说,这个例子就是一个中年妇女长时间低热,怎么也查不出病因,有一天医生受到启发,问了一句“艾滋查了没有”,检查发现此人真的是艾滋病病*感染者。
——————————————————————
4、医生过分依赖或迷信辅助检查结果
辅助检查的结果并非某一疾病所特有,往往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例如一患者,右上腹包块,有触痛,经超声波检查肝癌波型,即诊断为肝癌,后来发现局部有波动感,经穿刺抽出脓液并培养出金*色葡萄球菌,方知实为细菌性脓肿;
在某种情况下,辅助检查的结果并不完全反应某一疾病的性质、程度和转归。我们通常以白细胞的升高来判断感染的存在。但当遇到抵抗力极度低下,机体反应极其迟钝的患者时,即使感染已经非常严重,其白细胞反而不高,有时甚至减少。
同一疾病在不同情况下,可表现出不同的检查结果。阿米巴肝脓肿不一定都能找到阿米巴原虫,其中40%以上的患者伴有继发感染,脓液可不呈巧克力色,也不易找到阿米巴原虫。
辅助检查的准确性也不是绝对可靠的。任何辅助检查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标本的采集、化学试剂的纯度、仪器的精密度以及操作技术的正确与否等,都对检查结果发生直接的影响。
有一些注意事项不能不提:很多情况下,不可仅凭一次实验/辅助检查结果的阴/阳性就排除/确定患者为某种疾病,有必要进行复查,动态监测。
提高诊断水平的一些诊断原则
著名内科学家张孝骞教授说“几个临床诊断的惯用准则值得在此一提,如优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较少考虑罕见病;尽可能选择单一诊断,而不用多个诊断分别解释各个不同的症状;诊断功能性疾病之前必须肯定地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并且肯定存在着功能住疾病自身的直接表现;排他性的诊断一般不大可靠;试验治疗一般不是很好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经验之谈,虽都各有例外,但是大致符合临床思维的准则的。”
1、相对性原则
①几个“既要...也要...”
既要重视诊断对治疗的指导作用,也要明确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治疗,必要时不待诊断明确就进行治疗,特别是抢救性治疗。在难以确定真实诊断时,要树立极端的“安全原则”,要首先选取一种对病人最有利的可能诊断,以争取治疗时机。这时,应积极主动的告知病人,争取理解与配合。两害取其轻,两利取其重。
既要尽可能用一种疾病解释所有的症状,也要认识到可能有其他疾病伴存。
既要以考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也要适当的考虑少见病,不要偏颇,要以对临床资料的分析为依据。
在有病与“无病”之间做出选择要十分的慎重,既要避免防止误诊,也要防止因患者的思想负担而导致医源性疾病的出现。
既要承认临床思维方式的有效性和多数情况下诊断的正确性,又要承认大多数情况下诊断的概然性,要承认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得出不同程度的判断,因此要及时修正自己的诊断,要勇于否定自己的诊断。
既要承认病情的变化常常是原有疾病的发展、合并症的出现、或对治疗的副反应,也要考虑到新得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既要承认在大多数情况下,临床诊断只是对巳经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判断,也要知道在一些情况下,要对病人尚未表现出未的潜在危险做出预断,比如某些外伤病人要注意延迟出现的脾破裂、腹腔出血、颅内出血等潜在危险,
既要积极的采取进一步的检查措施以明确诊断,也要知道漫无边际的检查是不应该的。特别是要注意到检查措施的危险性应该小于疾病本身的危险性。
既要考虑本专科的疾病,又要考虑其他专科的疾病,甚至有必要优先考虑有没有可能是属于其他科的重要疾患,以免误诊,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专科医师对其他专科的疾病往往是不熟悉而容易忽略的
②几个“相对”
相对于危险性较小的可能性,优先考虑更危重的可能性。
相对于功能性疾患,优先考虑器质性疾病,不要轻易下神经官能症的诊断。
相对于无法治愈的疾病,优先考虑可治的疾病。
相对于不需要作紧急手术治疗的疾病,优先考虑需要紧急手术治疗的疾病,优先安排对需要紧急手术治疗的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对于病程进展缓慢的疾病,优先考虑病程变化很快、很容易迅速变化甚至骤然死亡的疾病,
相对于没有传染性的疾病.优先考虑有传染性的疾病。以免因漏诊传染病而造成传染。
——————————————————————
2、诊断的最高原则
以上的原则,都是相对的原则。逻辑法则也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什么是最高原则?只有一个:病人的具体情况!
张孝骞教授在《漫谈临床思维》的报告中指出:“在医疗工作中,无论是采集临床资料或进行诊断、治疗,都要深入临床实际,精确了解病情,运用正确的临床思维和工作方法,一句话,就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主观,也不武断,才能很好地完成临床任务。”
诊断学思维方法的误区:
造成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诊断的技术设备和手段的完善与否,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显著性,临床医生本身技术水平和经验多寡,都是影响诊断的重要原因。但是,不可否认,临床医生的思维方法,是造成误诊的最重要主观因素。统计分析表明,误诊病例有70%以上是临床医生思维方法不当造成的,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来看,造成临床误诊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主观性思维或先入为主
仅凭患者的某一症状就先入为主地断定为某种疾病,既不作全面体检,也不详细询问病史或作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就想当然的下诊断和处方治疗,以致造成误诊。
医生不从患者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框框和成见出发,对客观事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凭自己头脑里早已形成的先入之见,对客观事实进行随心所欲的取舍。
案例一:
一女患者因头痛、呕吐、短暂意识丧失就诊,临诊医生简单检查后,诊断为“癔病”,给予氨水吸入等处理后,打发回家,3h后,患者昏迷,再次就诊,经另一当班医生仔细检查后发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因丧失抢救时机而致患者死亡。
案例二:
一男性患者,24岁,3个月前因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阑尾炎”,经消炎治疗好转。1个月后,又觉右下腹疼痛并有一肿块,该医院又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并收入院治疗。入院第4天,突然脐周剧烈疼痛,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因医院抢救。医院检查后拟诊为“阑尾周围脓肿伴弥漫性腹膜炎、中*性休克”,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所见:腹腔有大量积血,右下腹回盲部外侧有8cm×10cm×12cm大小的肿块,阑尾紧贴在肿块的后面,肿块内上方有一裂口,经结扎止血。取肿块作病理检查,报告为“胚胎性腺癌”,最后本病例确诊为“右侧腹腔隐睾恶变伴自发性破裂”。
医院3次检查均被误诊,其主要原因是临床医生脑子里早就形成了“阑尾炎”的先入之见,所有的医生都带上了“阑尾”病变的框子,而不再考虑其他方面的诊断,从而忽略了患者自幼只有一个睾丸的病史,遗漏了右侧阴囊无睾丸的重要体征。许多血的教训证明,主观性思维必然是要误诊的。
——————————————————————
2、静止性思维
有些疾病的特征病象并不表现在整个病程,只是在其发展的某一阶段才出现,或者在疾病发展的一定阶段才表现出来;有些疾病之间的相互区别,只有当疾病演进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看得出来;;有些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假象,只有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要征象出现时才能识别清楚。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当原有的诊断不符合病情的新发展时,有的医生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改变自己的看法,而是固执原有结论,抱住初诊不放,这样势必导致误诊。
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对疾病进行动态观察,随时注意病情的变化,不断的对照、检查、修正自己原来的诊断,以逐步取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最后确定诊断。
案例:某女性患者,61岁,体胖,有冠心病心绞痛、左束支传导阻滞史,因下胸部急剧疼痛不能缓解前来就诊。根据其病史和心电图表现,临床医生按诊断标准拟诊为“急性前壁心梗”。患者虽有发热和白细胞增高,都用心肌梗死的诊断“一元化”解释了,但经治疗处理历时2天多疼痛不缓解,临诊医生仍维持原结论,造成误诊。后经外科医生会诊,怀疑为急性胆道感染,其心前区疼痛系炎症刺激神经末梢牵扯所致,经胆囊切除术后证实,并使疾病治愈。
——————————————————————
3、片面性思维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整体,任何一种疾病,都在不同程度或层次上涉及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它是通过形形色色的症状、体征表现出来的,完全局限于某一系统或器官的疾病是比较少见的。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只有对这些复杂的症状、体征进行认真的、全面的分析,才有可能揭示出疾病的本质,做出正确的诊断。
案例:某患者男,59岁,以腰痛一个月,不能行走7天收入外科。8个月前以腰痛伴左下肢发麻,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L4-5髓核除术,术后症状消失,查L2-3椎体,明显压痛,腰段活动受限,中度贫血,总蛋白/球蛋白明显增高,镜下血尿,肾功能正常,胸骨肋骨骨质疏松,左第4肋骨骨折,双肺野见数个小结节,模糊。CT示肺渗出性变,右胸少量积液,肝右叶多发低密度影,考虑转移瘤。腰椎MR提示多发性转移瘤,马尾神经受压。诊断考虑多发转移瘤致腰椎破坏,可疑原发肺癌。再次手术,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后转血液科化疗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最终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MM)。
下面有补充一个MM的案例
——————————————————————
4、习惯性思维
长期接触或处理某些疾病,会形成一定的经验思维模式,俗称固定思路,又称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相似情景的反复呈现和我们用同一思路给以成功的处理。这种定势的形成使医生每遇到患者时只准备将其诊断为很小范围内的某个疾病,这种心理准备和思维倾向阻碍了医生思维的开拓,往往造成对一些病症的视而不见。
案例一:
一女性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妇产科发现子宫后穹隆有包块境界不清,诊断为卵巢脓肿。而在术前X线检查,已发现右下腹有明显钙化阴影这一反映结核病的重要征象,却不予重视,未能跳出妇科病的习惯思路,以至误诊。
医生的思维定势的形成还有一种近因作用,所谓近因作用指刚刚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有足够的强度和新异性,对思维产生影响。近因定势在临床上表现突出的一点是门诊医生的诊断对住院医生诊断的影响。这种定势对医生下一步思维的影响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无形中规定了医生的思维方向。对于前人做出的“诊断”,后来经治的医生不假思索习惯于照着葫芦画瓢,致使诊断一误再误,得不到纠正。
案例二:
一名急性发热、上腹持续性疼痛的小儿,有蛔虫史,但GPT(即谷丙转氨酶,ALT)U/L,门诊医生据此诊断为“病*性肝炎”,入院后,3个住院医生、实习生都接受了这一诊断,甚至大便发现了蛔虫也视而不见,后来在会诊时才将其发现纠正诊断为胆道蛔虫症伴继发感染。
——————————————————————
5、机械理解某些诊断学原则
举例:甲亢,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当以某一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时,会掩盖甲亢的临床特征,此时易导致误诊。
甲亢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并不少见,如误诊为白细胞减少症、缺铁性贫血、再障、难治性贫血等。
接诊医师常习惯性地用一种疾病解释病人的全部临床经过,以为其乏力、心率过速为贫血和白细胞减少所致。实际上,甲亢病人由于代谢和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减低,血小板寿命也缩短,有时可出现紫癜;同时,由于消耗增加,营养不良和铁利用障碍,偶可引起贫血。因此,对于与贫血程度不相对应的心动过速,同时有其他高代谢症侯群的血液学改变病人,应及时做甲状腺功能检查。
从血液学疑难病诊断看诊断学思维:易漏诊误诊恶性肿瘤(包括血液学肿瘤)的诊断学思维要点
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病常常较隐匿,各系统特征指向有时不明显,临床表现较复杂,易照成漏诊误诊。对恶性肿瘤的诊断要遵循前述的诊断学思维基本过程和方式。同时,将以下元素融入到诊断学思维中,可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常以发热,伴或不伴血液学改变为表现。
1、建立“恶性肿瘤是常见病”的思维
近年来,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上升,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了压力。
恶性肿瘤就是常见病。强调建立这一思维并非多余。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为例,近20多年来NHL发病率上升了70%,而漏诊误诊比率也非常高,原因之一就是未把它作常见病看待。
——————————————————————
2、在诊断思维过程中重视以下线索的分析
(1)贫血
贫血和体重减轻——贫血和体重减轻常见于恶性肿瘤
贫血、骨痛和肾功能改变——提示多发性骨髓瘤
贫血和大便潜血实验阳性——提示消化道肿瘤
贫血和*疸——提示转移性癌
贫血和淋巴结肿大(肿块)——提示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学肿瘤及其他肿瘤
贫血和发热——是肿瘤中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2)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肿块)
①肿块是什么:淋巴结?肿瘤?囊肿?先天性残留物?
②局部淋巴结肿大可由病*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淋巴瘤、转移性癌、结核病、近期的免疫接种、牙周脓肿、猫抓伤病以及引流区域淋巴结中的任何部分感染所引起。
③全身淋巴结肿大常提示淋巴瘤、白血病、SLE、结节病、布氏菌病、IM、梅*、脂质沉积、HIV、用乙内酰尿抗惊厥类药物等。
特别注意无痛性浅表淋巴结肿大,即便无症状和其他体征;
——HL和NHL常以颈和锁骨上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为首见表现;要考虑上呼吸道、消化道恶性肿瘤转移灶;般表面无红热,呈中等硬度
特别注意检查锁骨上窝是否有淋巴结肿大;
——该位置较深的淋巴结肿大最易被忽略
对可疑病例不要忽略对深部淋巴结肿大的探查;
——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肿大常与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瘤有关;查体中注意纵隔上淋巴结肿大可阻塞静脉导致静脉扩张,以及颈部、手臂和面部肿胀。同样要注意单侧下肢的肿胀;CT等影象资料对纵隔、肺门肿块性质常可提供特殊帮助;最好取完整的淋巴结送检,多作切片;针吸活检常不能提供足够的材料以作出全面的分析;活检取材深度不够及病理观察不细致是误诊的常见原因;不能以一次病理报告的结果就排除肿瘤的诊断;对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为“反应性增生”的判读要特别慎重;对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常规作骨髓细胞学检查。
(3)淋巴瘤的诊断步骤
①是否为淋巴瘤?
②是哪种类型的淋巴瘤?
③其分期与预后情况如何?
淋巴瘤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包括:为了确诊的病理学(包括病理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相关的免疫分型(流式细胞分析)、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检查,为便于判断疾病累及范围和分期的影像学检查(CT/MRI/PET-CT等)和骨髓检查,以及相关的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免疫球蛋白、β2微球蛋白等)、血清(尿液)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通过系统检查明确精确诊断,了解肿瘤累及范围,明确疾病分期,评估患者一般状态,同时为治疗后复查疗效判断提供基础。
(3)不明原因发热(feverofunknownorigin,FUO),
FUO定义:①患病时间超过3周;②有数次发热体温超过38.5℃;③一周住院检查后未确定诊断。
目前,多数病例在1-2周内就能查清病因,确诊所需要的时间与医生的诊断学思维能力、病例的复杂性和患者的依次性有关。少数病例确诊困难。
恶性肿瘤是FUO的常见原因之一,诊断学思维要求对FUO的病因有基本了解。
FUO“三大病因”
①感染:结核病(尤其肺外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局部且隐伏的感染(如肾周、膈下、前列腺、输卵管卵巢和肝脓肿等)、伤寒、副伤寒、疟疾、巨细胞病*疾病、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布氏杆菌病、莱姆病、附红细胞体病、HIV感染和爱滋病、慢性脑膜炎球菌血症、淋球菌血症等。
②肿瘤:最常见原因是淋巴瘤,其次是恶性组织细胞病(对该病目前有新的认识)、肾细胞癌、肝细胞癌和肝脏转移癌等。
③风湿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SLE、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Still病、干燥综合征及白塞病等。
④其他原因:列入这一清单的包括:假性发热、习惯性体温过高、药物热、肝炎及肝硬化、炎性肠病、非特异性肉芽肿病、心房黏液瘤等以及不能确诊的病例。
对与FUO有关的肿瘤病因要有基本了解
对FUO强调“考虑常见病因”的必要性,要把癌症放在重要考虑的位置
肿瘤热具有出现时间不定、热型不定的特点,抗感染治疗无效
对超过4周的不明原因发热,非感染因素,尤其肿瘤和风湿性疾病的发热几率增高
奈普生等对肿瘤热有特异性退热作用
发热伴随体重减轻、贫血、深部淋巴结肿大或肿块、脾脏肿大、骨痛、发应性浆细胞增多、球蛋白增高、浆膜腔积液者,肿瘤的指向更强
强调认真作血涂片分析,常规作骨髓细胞学检查;
要特别注意某些恶性血液病可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慢淋或MDS合并SLE、白塞病、干燥综合征,淋巴瘤合并干燥综合征等,常以发热为表现,临床表现复杂
对未确诊的“肿瘤”患者不宜贸然行试验治疗
影像学检查常用来发现深部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