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每天面对复杂的生物个体,
她们每刻都是精准的生命未知数,
她们明白回归生命的本质,
基因“她”力量
她们各不相同。
第二期,
我采访了余双庆,
免疫学博士、
五加和基因科技副总经理。
余双庆,同济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到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本来她想做肿瘤病*研究,机缘巧合转到了艾滋病领域,从此师从中国艾滋病病*发现者曾毅院士,跟随他做了15年艾滋病疫苗研究。年,余双庆加入五加和公司,任副总经理,负责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和基因药物CMC平台建设。
五加和是一家致力于为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领域提供符合GMP标准的病*载体研发生产服务(CDMO)的企业,其业务涵盖了从前期药物设计、工艺开发、中试生产到未来商业化生产的全产业链服务。
余双庆很喜欢分享这样一则故事:她还未加入五加和前,10年前,一位临床医生发现一些眼科罕见病症状,眼底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病人慢慢失明。如果早期把这些基因突变补偿进去,可以阻止病情发展,让视力不会进一步恶化。
10年前,基因治疗领域经历了一些挫折,医疗界正处在犹豫观望的阶段,但那位勇敢的医生还是决定试一试基因治疗,他需要找到国内做病*载体药物设计和生产的专家合作,找来找去发现只有五加和团队还坚守在他要用的AAV载体领域,并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工作。他找到五加和,因为手上经费有限,他说,我就这么多钱,你们一定要想办法帮我制备一点能够临床使用的药物出来。
五加和创始人董小岩自己也是临床医生出身,对于基因疾病治疗,他特别能体会到医生和病人的迫切心理。很短时间内,董小岩帮他把符合临床级药物质量标准的基因药物做了出来,医院临床试验备案后,医生将药物打到病人体内,做了5年的临床观察之后,他发现药物的安全性非常好,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的视力有很大改善。他也在国外知名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临床观察结果,当时就引起了整个基因治疗界的轰动。
也许是被这种“改变”的意义召唤,10几年前,余双庆是五加和的客户,10几年后,她把自己变成了这家公司的技术掌舵人。从一个免疫学科研人员,快速转型为企业高管;从研究艾滋病,到专注于罕见病基因治疗,她是一个把“意义”看得很重的人。在现今这样一个无处不在追逐价值最大化的年代,“意义”人很稀缺,抱着一点期待,我开始了和余双庆博士的对话。
见证一个“加速”的时代
TOPHER:听说之前你是五加和的客户,什么原因让你决定加入这支队伍?
余双庆:是的,我跟五加和最早的合作是在我读研究生期间,当时我在开展艾滋病疫苗的研究。艾滋病是重大传染病的一种,因为无法治愈,也没有疫苗预防感染,所以在艾滋病研究上国家投入很大,但技术面临特别多挑战,是很难搞定的一种病*。
疫苗的研发其实是在模仿人体对付病*的过程。如果一种病*感染人体后,自然状态下没有人能将这种病*完全清除掉,那对于疫苗研究人员来说是没有一个学习对象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艾滋疫苗特别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艾滋病疫苗的研究领域需要用到特别先进的技术手段、多种技术方案,我们做的就是病*载体疫苗。二十年前,我开始做病*载体疫苗的时候,我本身对病*载体了解不多,国内能提供病*载体技术服务的公司特别少,只找到一家就是本元正阳,五加和创始人当时是本元正阳的技术负责人,让他们帮忙做各种病*载体的设计和制备,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了解五加和的技术团队。
这个团队从年开始就做了病*载体的探索工作,曾发明了世界上AAV载体领域最常用的三种载体生产系统之一,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临床级AAV载体的质量标准,并因此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本元正阳也是在这些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成立的,由于后期业务转型,不再在病*载体领域深耕了,技术团队从本元正阳出来后,他们成立了五加和。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所做了15年后,我自己感觉到了职业瓶颈,我想找一个新领域去试试,开始另一段新事业。
这个时候,五加和刚好到了快速发展时期,基因治疗领域也同样,五加和需要更多懂病*载体的人加入。加上认识多年,大家对彼此的技术、理念都很认同,最后,我决定加入到这个团队,负责技术研发,目前是技术副总。
TOPHER:艾滋病研究非常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