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
对HIV说NO,对HIV感染者说OK
.12.01
年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被确定为“知晓自己的HIV感染状况”。
自年以来,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截止年底,有3/4的艾滋病*感染者知晓自己的艾滋病*感染状况。
但是,正如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报告所指出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其中包括发现并接触那些尚不了解自己的艾滋病*感染状况的感染者,确保他们可以及时享有优质的卫生和预防服务资源。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艾滋病病*(HIV)是如何传播的。专家介绍说,其主要有性传播、母婴传播、输血传播等方式。性传播可以通过异性或男男性行为传播。血液传播包括输入了受艾滋病病*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感染,也可以通过污染的注射器具而感染。母婴传播是感染了艾滋病病*的母亲,在妊娠或分娩以及哺乳期间把病*传给胎儿或婴儿。其他还有可能通过器官移植等形式进行传播。
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也表明,“十二五”期间,经注射吸*传播、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全国整体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但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防治工作中新老问题和难点问题并存。尚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未被检测发现,经性传播成为最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持续升高,青年学生感染人数增加较快,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合成*品滥用、不良性行为和不安全性行为、社交软件等新媒体的普遍使用等诸多因素加大了艾滋病经性传播的风险。
艾滋病病*侵入人体,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令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后导致死亡。在目前尚无艾滋病疫苗的情况下,行为上的预防对于阻止艾滋病的传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类似流行性感冒样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周~3周后缓解。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如发生过高危行为后出现类似症状者需注意。
专家指出,从个人来讲,一是要保证性行为的安全。比如要正确使用安全套,安全套虽然不能把感染风险降到零,但是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二是不要进行非法采血,不要吸*,不要共用注射器。三是有艾滋病病*感染的女性,如果要妊娠或已经妊娠,应到当地承担艾滋病医院或妇幼保健机构,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服用抗病*药物等预防传播的措施;对所生婴儿实行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并在婴儿出生后第12和第18个月进行艾滋病病*抗体检测。
发现感染艾滋病病*后,关键的一点是及时到专业机构就诊。医生会做相应的评估,根据感染病*的量、机体免疫功能、有没有继发感染、有没有肿瘤等情况,来决定什么时候开始、如何进行抗病*治疗等。进行积极有效的抗病*治疗,可以使机体内病*量下降,感染者的免疫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重建。免疫功能的恢复和重建可以减少患者受到各种感染的困扰;与没有进行抗病*治疗者相比,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会下降,从而可以使患者有相对正常的生活和寿命。另一方面,病*被控制后,传染性降低,也可以减少其他人被感染的机会。
和艾滋病相关的还有一种“恐艾症”,也需要引起注意。一些“恐艾症”者生活和工作会受到极大影响。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病*,表现出精神抑郁、情绪变化多端、严重失眠、对周围事物淡漠、体重下降和周身不适等反应。
还有一种恐艾行为是对艾滋病患者怀有恐惧,觉得近距离接触也会有被感染的可能。更甚至有些人歧视感染者,认为他们都是不自爱导致的。其实,很多感染者也是受害者,他们很多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呗感染,而社会的不理解和冷漠歧视,更导致他们心理压力增大,不愿主动接受治疗,积极面对生命。
恐艾心理多是由于公众对于艾滋病的认识不够全面所致。对这部分人群,一方面需要心理方面的干预;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科普宣教。媒体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教育,让公众对艾滋病病*感染有科学合理的认识,减少社会恐艾心理。
他们跟普通的疾病患者一样,更需要关爱和帮助,更需要他人的包容与温暖。每一位感染者都有平等的接受治疗的权利,平等被社会对待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有热爱生命,继续生活的权利。
12.1世界艾滋病日,我们一起,知艾防艾,积极预防艾滋病。正确认识,不漠视、不歧视HIV感染者,让我们共享健康,共享美好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