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艾滋病又叫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因为感染人免疫缺陷病*(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而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感染人体后会杀死CD4+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出现各种感染(opportunisticinfections,OIS)和肿瘤,最终发展成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造成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这个感染过程的个体化差异时间跨度较大,短的半年,长的可以达到20年。我国是在年的时候传入该病,年发现了第一例艾滋病患者,之后人数逐年上升。截至到年全球有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年中国新发艾滋病呈上升趋势人数达例,其中死亡例,截至年底全国报告存活人数例,它主要是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随着经济增长,艾滋病发病率越来越高,防治越来越困难。一是性传播是主要问题,尤其是男男同性传播,截至年9月底,全国报告存活率感染者85万,死亡26.2万例,其中90%都是经性传播感染。根据相关研究:这和整体人群的文化水平不高,从而不够了解艾滋病的感染途径,防控措施不到位及当前性观念开放等有关。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年轻人感染艾滋病病*数量持续上升,年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感染HIV上升迅速,尤其男男性传播感染也快速上升,这和他们有猎奇心理,喜欢寻求挑战有关,甚至有人认为同性恋、吸*和同时拥有多位性伴侣等是一种彰显个性的时尚。二是病*本身的因素,HIV病*本身复制太快、高度变异、快速的耐药性、攻击免疫系统等,这就使得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始终成为医学上的难题。第一部分传统医学关于艾滋病的认识以往中医古籍内没有本病证治的记载。一般认为,艾滋病属于中医学“瘟疫”“温病”“温*”“虛劳”等范畴。艾滋病作为一种恶性传染病,潜伏期长、传播速度快、病情复杂深重,病死率高,在疾病进展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病邪特点和慢性虚损表现。艾滋病属于中医的温疫或伏气温疫和慢性进行性虚损性病变,其主要病因系感染疫*之邪已成为共识。中医理论认为其病理机制包括两大方面的变化,一为外感疾病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由于患者机体搏受“疫*”之邪以致卫气营血功能失常,而使三焦所属脏腑产生病理变化的具体反映另一为内伤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是指气血阴阳虚衰或后期虚实夹杂的转变。上述病理变化又常互相影响,从而使病证复杂,病情恶化。“疫*”之邪最易克伐正气,不但加重脏腑虚损,又多致虚劳转为逆证。脏腑气血亏虚,功能失调,则常常导致病理产物如痰浊、淤血形成,并产生“症瘤”、“积聚”等病证,从而使病情更为深重。此时,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又多夹外感,病情常多恶化而致阴阳离绝。所以,虚劳和外感疫*是病理机制的关键。对于疫*性质,有学者认为属于温邪热*,也有人认为HIV为湿热性质的疫病之气。其本质是正虚邪实,正虚是发病和邪气滞留的关键,热*是病症的主要特点。根据因病机,制定出以补益为主、兼顾祛邪的治疗原则。许多文献报道说眀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尤其是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和证治方法,对本病进行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在改善患者症状、延长生命方面效果较为明显。参考文献:
[]周德生,吴兵兵.中医膏方全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焦敏,张雪,杨萱,安永辉,王双利,蒋自强,孙燕.艾速康联合西药治疗艾滋病40例[J].中医研究..33(2):6-8.
[3]王招福.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概况及哈尔滨市MSM艾滋病高危行为调查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第二部分现代医学关于艾滋病的认识艾滋病又叫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因为感染人免疫缺陷病*(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而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感染人体后会杀死CD4+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出现各种感染(opportunisticinfections,OIS)和肿瘤,最终发展成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造成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人类免疫缺陷病*在机体内潜伏期可长达八至九年,且在病*潜伏期间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因此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诊断的困难度,艾滋病人经过潜伏期后出现各类临床症状,且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下降、血浆病*载量也明显升高,出现持续发热、腹泻、消瘦等各类并发症。虽然临床对艾滋病研究较深入,但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及预防措施。当前已经上市的抗HIV感染药物有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齐多夫定、双脱氧肌苷、双脱氧胞苷、司塔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韦等)、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奈韦拉平、地拉韦定、依非韦伦等)、蛋白酶抑制剂(PI)(沙奎那韦、利托那韦、茚地那韦、奈非那韦、安普那韦等),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通过抑制HIV-RT,阻断HIV-RTRNA向双链DNA转化,达到抑制病*复制的目的。上述的抗HIV感染药物均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此外,阿得福韦、氟双脱氧腺苷也具有极强的抗HIV效果。其他抗HIV活性物质:通过筛选、计算机药物辅助设计寻求新的抗HIV活性物质,当前已经筛选出具有抑制HIV-酶活性的物质多分布于菌类、海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中,其中萜类、生物碱、*酮类、香豆素类、鞣质、多糖、植物蛋白等可竞争性、非竞争性抑制HIV-的活性。我国研究人员发现括氟哌啶酸类、环脲类、香豆素类、吡喃酮类、富勒烯衍生物、青霉素衍生物二聚体类、季酮酸类、松胞菌素类等抗HIV-活性较高,且具有极强生物利用度,不仅分子量小,且结构较为简单,整体治疗成本不高。高效抗逆转录病*疗法:联合应用3个或3个以上高效抗HIV药物可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此外,2NRTIs+PI、2PIs+NRTI、2NRTIs+NNRTI、3NRTIs等也有极高抗病*效果,高效抗逆转录病*疗法可抑制HIV-复制环节,最大限度降低机体对抗艾滋病药物耐药性,提高对HIV病*复制抑制作用,延长其整体生存时间,但各药物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增加机体*性反应,导致HIV出现交叉抗药性,使用HIV-高效抗逆转录病*疗法虽有较高价值,但也有极大局限性,且治疗需长期进行,部分病人因无法耐受长期治疗,导致治疗失败,部分病人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无法持续治疗。参考文献:[]李海霞,潘珂君,买买提艾力·吾布力,鲁晓擘.艾滋病的诊疗进展[J].*医学..50(2):-.[2]杨舒雯.艾滋病患者血液学检验异常研究[J].临床研究..29():3-4,7.[3]杨梅.如何区分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J].特别健康..(8):24.第三部分关于艾滋病的系统医学分析一、使用系统医学分析艾滋病的诊断图谱我们首先根据现有医学资料来分析艾滋病的病理变化情况。、外来病原物质侵入人体(外邪)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感染人类免疫病*缺陷病*(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HIV是一种攻击机体免疫系统的病*。HIV将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clusterofdifferentiation4+T-lymphocyte)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机体丧失免疫功能,这也成为发生各种感染的重要条件。由于抵抗病*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因此HIV感染者容易发生各种病*感染,其中皮肤病*感染表现尤为突出。当HIV感染后机体免疫处于一定的代偿水平时,其发生在口腔、口唇和生殖器部位的单纯疱疹病*(HSV)感染常见临床表现及复发率与普通人群无显著差异。HIV感染者发生人乳头瘤病*(HPV)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发生的部位更加广泛,除了生殖器部位外,还可以在面部、颈部、间擦部位及肢端等,通常呈多发性或融合性生长,可以形成巨大型斑块。发生宫颈或直肠上皮内瘤的风险显著增高。HIV感染者合并EB病*感染后可以引起口腔黏膜毛状白斑,表现为舌侧缘波纹状的毛状白斑,是HIV感染后的早期征象之一,也是病情恶化和发展呈AIDS的前兆。参考文献:[]郭娅娅,徐立然,桑,邱荃,李亮平,宋夕元,马秀霞,王豪杰,韩迎东,赵正阳,李春燕,司扬扬,张逍显.基于中医学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在HIV/AIDS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J].中医研究..34():-3.[2]钱添,郝飞.HIV感染相关的病*性皮肤病[J].皮肤病与性病..42():27-28.[3]戴文敏,崔媛媛,舒占钧.HIV病*库研究进展新探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33(3):-38.2、人体组织数量发生变化(阴虚)贫血在艾滋病患者中十分常见。目前的研究已经证明,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能被HIV感染,而这些受感染的基质细胞可导致大量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3减少,进而引起红细胞生成能力降低。在HIV感染者的骨髓内存在异嗜现象,即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此外,HIV感染者自身抗体的增多可导致库姆试验阳性和红细胞寿命变短。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治疗(HAART)的时代前,贫血与存活率降低有关。艾滋病感染患者可出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下降,且呈现正细胞性贫血,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随着HAART治疗周期延长,患者贫血可能性会提升;此外,CD4细胞计数与贫血发生率呈现反比关系。参考文献:[]杨舒雯.艾滋病患者血液学检验异常研究[J].临床研究..():3-4,7.[2]陈谦,袁张颖,袁刘梅.HIV/AIDS老年群体的贫血因素分析[J].系统医学..(5):5-7.[3]王*.艾滋病患者的贫血、治疗及效果[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5(0):92-93.[4]张永宏,赵艳,吴昊.艾滋病并发贫血的病因学、预后和治疗[J].国外医学..28(6):-.3、人体组织数量发生变化(阴盛)未能发现相关变化。4、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虚)艾滋病是唯一一个终身携带病*且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病,感染后不易被发现,潜伏期较长,对人体存在不可逆的持续性损害。T淋巴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主要分为CD4+T淋巴细胞亚群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分别调节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病程进展、确定疾病分期和判断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对患者机体CD4+T淋巴细胞造成大量破坏,导致淋巴细胞水平明显下降。因此CD4+T细胞计数能够直接反映人体免疫功能,是提示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损害状况最明确的指标。人类免疫缺陷病*侵入机体后,会进入CD4+T淋巴细胞内,破坏细胞功能,导致细胞凋亡,因此患者机体内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机体免疫功能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此时机体处于免疫功能紊乱状态,易发生机会性感染。除CD4+T淋巴细胞外,HIV也可攻击机体的其他免疫细胞。IL-0可抑制细胞*性作用,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细胞因子的生成,研究HIV感染者体内IL-0和、TGFβ水平对了解AIDS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有临床研究显示AIDS组的血清IL-0和TGF-β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IL-0和TGF-β可间接抑制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helpertype,Th)分泌IL-2,进一步抑制Th细胞活化,利于HIV复制有关。线粒体是合成能量的场所,正常的线粒体跨膜电位是维护ATP能量产生所必须的。当凋亡信号刺激线粒体时,其膜电位下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能量合成障碍,储存钙离子大量释放,氧化产物堆积,导致细胞死亡。人类的mtDNA是一种缺少重组的分子,它具有母系遗传特征和单倍型遗传方式。mtDNA突变造成了个体间线粒体序列的差异。世界各地区AIDS患者mtDNA变异主要体现在一些由系统发育上构成单系的一组mtDNA世系,即单倍型类群。每种单倍型类群存在特征位点变异,这些位点可在mtDNA编码区和控制区序列中得到体现。有研究表明,AIDS的进展与mtDNA的缺失相关。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线粒体能量生成受阻,ROS(活性氧基团/分子)生成增加,抗氧化酶缺乏和氧化损伤,这些加速了AIDS病情进展。线粒体是人类细胞中参与能量产生的主要细胞器,不论是HIV感染本身还是抗逆转录病*药物均可影响线粒体的功能。参考文献:[]杨舒雯.艾滋病患者血液学检验异常研究[J].临床研究..29():3-4,7.[2]谌宏运,张信江,*世敬.线粒体基因多态性与AIDS进程的相关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35():85-87.[3]冯长华,刘宇晗,郑扬云,胡廷婷,周显凤.20例AIDS初诊患者的病*载量及T淋巴细胞数量的特征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38(6):9-94.[4]石英,徐苏丽.男性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相关病原体及血清指标检测价值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49(9):75-77.5、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亢)未能发现相关变化。6、气体交换功能发生减弱(气滞)人体内氧浓度各不相同且处于随时变化中。人体细胞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将氧气转化为人体所需的养分,且在此过程中,细胞和组织对氧的利用率不断变化。氧气调节机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所有的细胞都具有主动调节氧气含量的功能,细胞对含氧量的调节能使细胞适应低氧水平的新陈代谢。因此,艾滋病患者的细胞环境必定有缺氧情况存在。参考文献:[]杨先碧.细胞知道你缺氧了[J].科学24小时..(0):24-26.7、肠道交换功能发生减弱(肠滞)肠道内肠道菌群定植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与宿主之间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而肠道菌群微环境的平衡与宿主的健康密切相关。HIV感染破坏了肠道微环境的平衡,引起肠道菌群改变,且AIDS的疾病进程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AIDS患者是以HIV病*攻击机体免疫细胞而造成机体各器官的免疫缺陷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其中被攻击的淋巴细胞以CD4+T细胞为主,而大多数淋巴细胞位于肠黏膜上皮细胞中,从而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出现腹泻等一系列消化道反应。HIV感染者肠道损坏、外周血及肠道结肠组织的HIV潜伏库增加,肠道微生物群损害,大量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群被发现,HIV感染引起肠粘膜损伤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引起系统性炎症和疾病进展。病*进入机体后,主要集中在肠道淋巴组织,肠道黏膜屏障减弱,肠道共生细菌及其产物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膜的组成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进入血液,引起宿主产生一系列效应分子,约40%的总T细胞位于肠黏膜上皮内,因此,肠道成为HIV感染早期病*复制的靶点,也是CD4+T细胞遭受破坏的主要部位。故消化道是HIV感染过程中常发生并发症的系统之一。总的来说,AIDS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取决于HIV病*破坏的程度,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与观察患者的肠道菌群有密切关系。有报道免疫无应答者(immunologicalnon-responders,INRs)在抗逆转录病*治疗(antiretroviral,ART)前和ART后肠道菌群中都缺乏乳杆菌科。HIV/AIDS病人微生物从肠道移位引起持续的免疫活化。参考文献:[]赵一霖,蒋悦,凌虹,庄敏.HIV感染者免疫重建不良发生的机制与相关性因素[J].国际免疫学杂志..43(6):-.[2]郭娅娅,徐立然,桑,邱荃,李亮平,宋夕元,马秀霞,王豪杰,韩迎东,赵正阳,李春燕,司扬扬,张逍显.基于中医学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在HIV/AIDS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J].中医研究..34():-3.[3]杨俊,裴金燕,臧静愉,李鹏宇,郭会*.艾滋病肠道菌群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8(2):08-.8、血液交换功能发生减弱(血瘀)HIV可通过感染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造成粘连或脉管炎,产生粥样斑块,直接导致血管疾病的发生。D-二聚体可在全血或血浆中测得,由纤维蛋白原经凝血酶、活化的因子ⅩⅢ作用下聚合、交联,再经纤溶酶降解后形成的包含两个共价结合的D结构的一种可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差,对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溶栓治疗有着重要价值。只有凝血发生后,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和降解的D-二聚体才能被激活,因此D-二聚体被作为反映体内血浆高凝状态及纤溶系统激活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水平对评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评估罹患结核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时,与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免疫功能障碍机制尚不明确。可见,D-二聚体和其他标志物可能是评估HIV感染者的病情和疗效的主要生物检测指标。参考文献:[]雷孝波,王秀杰.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2):-7.[2]帕特曼(Pattman,R.),金杰.牛津临床泌尿生殖与艾滋病手册[M].6.[3]杨水秀,周贤位,张明玲,冉瑶.HIV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33(24):80-83.9、体液交换功能发生减弱(湿阻)皮肤黏膜作为HIV侵袭的主要部位,使AIDS相关皮肤病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回顾近几年的相关研究发现:艾滋病相关皮肤病的发病率高达90%。艾滋病相关皮肤病常见临床表现有:皮肤瘙痒,斑疹、丘疹、丘疱疹、紫癜、水疱、结痂、色素沉着等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皮肤黏膜症状,严重影响了AIDS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其心理上的损伤。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是一类在细胞膜上与水分子通透性有关的转运蛋白,为一组小分子疏水性跨膜蛋白。AQP可增加细胞膜的水通透性,在机体水平衡和内环境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皮肤中主要表达AQP3,因此当出现相关皮肤病症状时,AQP3即会表达异常。0年,AQP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成功制备,使AQP3的功能得到更深入的研究。AQP3除了参与皮肤水合、皮肤屏障功能外,还可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及早期分化,在多种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参考文献:[]张静霞,黎兆*.AQP3在皮肤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9(7):30-.[2]杨俊,李鹏宇,陈莉华,臧静愉,裴金燕,刘亚楠,吴智慧,张振奎,王月圆,郭会*.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皮肤病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33(2):66-69.从上述分析,艾滋病的病理变化,从系统医学的角度分析,其主要的变化为:外邪+阳虚+血瘀+湿阻+气滞+肠滞+阴虚(如果存在)一个艾滋病病人,其具体病理变化可以用如下的诊断图谱来表示。系统医学是基于确定的生物学事实通过逻辑分析获得的病理变化认知。接下来,基于系统医学逻辑的分析,可以在临床实践中确定性地使用相关治疗原则。二、使用系统医学制定艾滋病的治疗原则从上面的对于艾滋病的病理变化分析及诊断图谱,我们可以得到,按照治疗的优先性顺序,我们制定出如下的治疗原则。、祛除外来病原物质(祛邪);2、增强人体功能发挥(补阳);3、增强体液交换功能(利湿);4、增加人体组织数量(滋阴);(如果存在)5、增强血液交换功能(活血);6、增强气体交换功能(行气);7、增强肠道交换功能(通肠);下面我们来一一阐述。、祛除外来病原物质(祛邪)具有祛除外来病原物质的常用药物有:*芩、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等。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芩具有高活性、低*性的抑制HIV复制的功能,是新型的整合酶抑制剂。*芩提取物及主要成分*芩苷,在细胞培养中抑制HIV-病*逆转录酶和细胞病变抑制病*荧光抗原,P24抗原和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抑制HIV-在H9细胞中生长。甙元体外可抑制HIV-逆转录酶和在细胞培养中抑制HIV-。核苷酸类反转录抑制剂、非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如替诺福韦+拉米夫定/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等。参考文献:[]焦敏,张雪,杨萱,安永辉,王双利,蒋自强,孙燕.艾速康联合西药治疗艾滋病40例[J].中医研究..33(2):6-8.[2]袁嘉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M]..[3]朱善岚,陈应振,陈子榕,王友芳.中药治疗艾滋病概述[J].海峡药学..3(2):04-05.2、增强人体功能发挥(补阳)能够调节人体功能发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常用药物有:*芪、*参、山药、甘草、冬虫夏草、肉桂、杜仲等。甘草的甘草酸成分不仅具有免疫增强作用还具有较强的抗HIV病*作用。姚小卫在使用甘草提取物复方甘草酸苷辅助治疗AIDS相关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复方甘草酸苷可提高CD4+细胞计数,降低CD8+T细胞计数,有效地抑制了HIV复制,改善了皮肤病症状。陆鹏等研究发现,*芪对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有重建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功效。朱莹等心川对野生冬虫夏草水提物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性等实验方法证明虫草水提物具有显著的体外抗HIV-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逆转录酶和Vif蛋白有关。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融合酶抑制剂等。参考文献:[]袁嘉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M]..[2]杨俊,李鹏宇,陈莉华,臧静愉,裴金燕,刘亚楠,吴智慧,张振奎,王月圆,郭会*.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皮肤病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33(2):66-69.[3]焦敏,张雪,杨萱,安永辉,王双利,蒋自强,孙燕.艾速康联合西药治疗艾滋病40例[J].中医研究..33(2):6-8.3、增强体液交换功能(利湿)具有增强体液交换功能的常用药物有:茯苓、泽泻、猪苓、薏苡仁、苍术、半夏等。这些药均能够直接加强体液交换功能,从而改善细胞生存环境。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是利水渗湿之要药,临床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其化学成分主要有多糖和三萜类成分,有茯苓对AQPs的调节研究表明,茯苓三萜类成分中氢松香酸甲酯AQP,4,5结合的活性较强。未找到相关药物。参考文献:[]倪文娟,俞松林,张莉华,刘福和,崔明超,陈少*.茯苓三萜类成分利水作用的虚拟筛选[J].中国药业..28():40-43[2]朱善岚,陈应振,陈子榕,王友芳.中药治疗艾滋病概述[J].海峡药学..3(2):04-05.4、增强血液交换功能(活血)能够增强人体血液交换功能的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当归、葛根、红花、赤芍、延胡索、姜*等。临床发现,活血化瘀药起到调整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改善局部器官的营养状况。斑蝥不仅活血化瘀效果显著,而且在蒋建东等研究中发现去甲斑蝥素在传代T淋巴细胞MT-4、H9和CEM等多种细胞培养系统内具有抗HIV-的作用,在体外对HIV-的3个关键复制酶RT、IN和PR均无抑制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姜*素为姜*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显著的抗HIV-作用,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降低大鼠血浆粘度和全血指度及增加纤维活性。未找到相关用药。参考文献:[]赵明亮,田仁荣,郑永唐.中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4(0):74-79.[2]蔡妙焕,赖昌生.数据挖掘技术在治疗艾滋病中药药理特征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33(6):82-87.[3]刘德.艾滋病中医辨证特点与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5、增加人体组织数量(滋阴);(如果存在)能够增加人体组织数量的常用药物有:白芍、五味子、百合、熟地等。田圣志分析了中药单味治疗艾滋病*的药理作用,女贞子、山茱萸、菟丝子等可增加白细胞数量,且女贞子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齐多夫定、红细胞悬液、促红素等。参考文献:[]蔡妙焕,赖昌生.数据挖掘技术在治疗艾滋病中药药理特征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33(6):82-87.[2]杨成彬,雷霆,火补莫木作.齐多夫定治疗艾滋病发生贫血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3):2-22.[3]张永宏,赵艳,吴昊.艾滋病并发贫血的病因学、预后和治疗[J].国外医学..28(6):-.6、增强气体交换功能(行气)能够增强人体气体交换功能的常用中药有:柴胡、陈皮、枳壳、厚朴、木香、香附、枳实、青皮等。未找到相关用药。7、增强肠道交换功能(通肠)常用的通肠药主要有:大*、火麻仁、芒硝、番泻叶、芦荟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大*不仅能够改善血流灌注,还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还有抗感染、抗凝、降压等作用。芦荟苷提取于芦荟,又叫芦荟素、芦荟大*素甙,是芦荟中的一种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属于葸醌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特征的芦荟大*素c-糖苷,主要存在于芦荟叶片底部表皮附近。有动物实验研究检测实验大鼠的粪便细菌,从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从盲肠到直肠,粘膜和杯状细胞增生,发现这些病理性的改变和芦荟苷处理后肠道菌群变化有关。研究发现,益生菌可以明显改善HIV感染者的肠道菌群紊乱情况,尤其是未经高效抗逆转录病*疗法(HAART疗法)治疗的患者。参考文献:[]杨俊,裴金燕,臧静愉,李鹏宇,郭会*.艾滋病肠道菌群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8(2):08-.三、使用系统医学制定艾滋病治疗的组合方案经过上述的分析,那么就可以根据艾滋病的病理变化的轻重缓急,来制定相应的精准治疗方案了。根据上述的论述,我们使用上述提及的药物,事实上可以组合出无数的方案,下面,我们分别为大家分析2种示例类型,分别是中西医结合方案、中药方案,最后给出一个推荐组合方案。、中西医组合方案示例系统医学是一种统一的医学框架,无论是对于生物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是可以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第个示例替诺福韦片mg,d次,口服拉米夫定片mg,d次,口服依非韦伦片mg,d次,口服虎杖30g,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金银花30g,*芩0g*芪30g,白术0g,甘草片5g,红参5g桑白皮30g-当归5g,丹参0g----下面给出实际的处方组合:替诺福韦片mg,d次,口服、拉米夫定片mg,d次,口服、依非韦伦片mg,d次,口服*芪30g,当归5g,红参5g,丹参0g,虎杖30g,白术0g,桑白皮30g,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金银花30g,*芩0g,甘草片5g对应的功效图谱为:参考文献:焦敏,张雪,杨萱,安永辉,王双利,蒋自强,孙燕.艾速康联合西药治疗艾滋病40例【J].中医研究..33(2):6-8.从以上临床观察来看,艾速康联合HAART治疗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免疫功能,艾速康用于艾滋病重度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前后患者在血、尿、粪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方面未见异常,说明艾速康无明显心肝肾脏功能损害,是治疗AIDS的安全有效的优化治疗方案。2、中药组合方案示例传统天然药物包含动物药、矿物药以及植物药三种类型。动物药涉及国家稀有野生物种,且不被国外市场接受,因此在系统医学体系中,我们杜绝使用动物药;矿物药又被化学药物大体涵盖,因此在系统医学体系中基本不使用。第2个示例(唐草片)老鹳草,*芪,甘草,香薷瓜蒌皮,龙葵柴胡木棉花,鸡血藤金银花-糯稻根-白花蛇舌草下面给出实际的处方组合:老鹳草、金银花、瓜蒌皮、柴胡、香薷、*芪、甘草、木棉花、鸡血藤、糯稻根、龙葵、白花蛇舌草等对应的功效图谱为:参考文献:吴昊.唐草片治疗HIV/AIDS的临床研究【A].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C].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4:95-03.吴昊用该药对AIDS患者试验治疗总疗程3个月后发现唐草片组患者CD4细胞平均上升69.32个/mm3,有效率50.72%,HIV病*载量平均下降0.05个log,有提高CD4细胞计数的作用,同时可改善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使患者体质量增加。3、系统医学方案示例接下来根据系统医学原则,推荐一个方案。第3个示例*参35g,荆芥28g,豨签草28g,胡芦巴4g茯苓28g,苍术35g柴胡28g,香附28g丹参28g,赤芍28g,鸡血藤4g替诺福韦片mg,d次,口服拉米夫定片mg,d次,口服依非韦伦片mg,d次,口服*芩4g、*柏28g生大*4g女贞子35g(如果需要)--对应的功效图谱为:为避免误解,这里给出实际的处方组合:抗HIV化学药物(替诺福韦片mg,d次,拉米夫定片mg,d次,依非韦伦片mg,d次)+植物药(*芩4g、*柏28g,*参35g,荆芥28g,豨签草28g,胡芦巴4g,茯苓28g,苍术35g,柴胡28g,香附28g,生大*4g,女贞子35g(如果需要))。根据系统医学对该病的具体病理情况分析,再施以最合适的植物药治疗,不管在经济成本还是治疗效果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第四一部分小结艾滋病的危害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当前世界各国也没有能够有效根治艾滋病的药物或者方法,所以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来讲,预防大于治疗。目前,我国的中西医结合防治艾滋病侧重点在于艾滋病的预防上,因为艾滋病的治疗技术还不成熟,也很难取得满意的成效,所以为了减少艾滋病带来的损失,需要加强对艾滋病的预防。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传播量最大的是血液传播,比如吸*者共用一个针头,就可能导致艾滋病的传播。而中医对艾滋病的预防,除了基本的宣传工作以外,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宣传中医理念,提高人们的养生意识和锻炼意识,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保持良好干净的生活作风,从而尽量减少艾滋病的感染几率。绿洲系统医学研究所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