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感染
一、病*性肝炎
1.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备注
甲、戊型肝炎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
急性肝炎多见
乙、丙、丁型肝炎
血液、母婴和性接触
易转为慢性
2.急性肝炎:病程2~4个月+乏力纳差恶心厌油+ALT升高+有/无*疸
3.慢性肝炎:病程>半年
4.重型肝炎:*疸迅速加深(17.1或μmol/L)+出血(PTA≤40%)+肝性脑病
急性:2周内出现肝性脑病;亚急性:15天~26周;慢性:慢性病程
5.淤胆型肝炎:*疸>3周+皮肤瘙痒+大便变浅+PTA>60%
6.乙肝病原学检查
HBsAg
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提示现症感染
抗-HBs
唯一保护性抗体,见于乙肝恢复期、HBV既往感染者和乙肝疫苗接种后
HBcAg
血液中检测不到
抗-HBc
最早出现的抗体,抗-HBcIgM提示现症感染,抗-HBcIgG提示既往感染
HBeAg
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的标志
抗-HBe
病*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减弱
HBVDNA
病*存在和复制最可靠的直接证据
7.其他HAV/HCV/HDV/HEV:直接检测到病*RNA,或检测到IgM抗体为现症感染。
8.抗病*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关键治疗。
9.抗HBV药物:核苷类似物(NA)(恩替卡韦、拉米夫定);干扰素(IFN)
10.急性甲型及戊型肝炎自发病之日起隔离3周;乙型及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后可以出院。
11.预防接种
乙型肝炎疫苗
主动免疫
用于新生儿和高危人群的乙肝预防。
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被动免疫
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及意外暴露的被动免疫,
出生后或暴露后的24小时内(时间越早越好)注射。
二、流行性感冒
1.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日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多发于冬季。
3.治疗:及早应用抗流感病*药物治疗(起病1-2日内)
4.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抑制病*复制,只对甲型流感病*有效。
5.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抗病*药物,1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
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传染源主要为病禽、健康带*的禽。
2.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的确切证据;
3.人类对禽流感病*普遍不易感;
4.早期表现类似流感,肺部有干啰音,半数有肺部实变体征,部X线严重者呈“白肺”。
5.早期抗流感病*治疗(48小时内)
四、艾滋病
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血源传播、母婴传播、其他如人工授精,器官移植等。
3.感染高危人群:静脉吸*者、性工作者、同性恋、性乱者、血友病人、多次输血者
4.HIV侵犯和破坏细胞免疫(主要是CD4+T淋巴细胞)
5.分期:急性HIV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期
6.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
7.肠道隐孢子虫感染较为常见,表现为慢性持续性腹泻;
8.卡波西肉瘤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肿瘤,由人疱疹病*8型感染所致。
五、流行性出血热
1.三大主症: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2.病原体:汉坦病*
3.传染源: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4.传播途径多,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等
5.临床分期
(1)发热期:三痛三红醉酒貌,条索出血蛋白尿
(2)低血压休克期: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是本期的特点
(3)少尿期:尿*症与酸中*,高血钾症容量足
(4)多尿期:低钠血症、低钾血症,水电解质紊乱达到高峰
(5)恢复期
6.血常规:白细胞计数逐渐升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7.早期诊断:特异性抗体IgM,应用RT-PCR检测汉坦病*RNA
8.治疗原则: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少搬动(三早一少)是关键。
9.治疗
(1)发热期:抗病*
(2)低血压休克期: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使用血管活性药、应用糖皮质激素
(3)少尿期: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放血疗法、透析疗法
10.防鼠灭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
六、狂犬病
1.狂犬病是所有传染病中最凶险的疾病。
2.病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一般不是传染源。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传播。
3.病理:内基小体是本病特异且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
4.临床表现:
(1)前驱期:发热、头痛,伤口及附近有麻木刺痛或虫爬蚁走感,由于病*刺激周围神经元引起。(2)兴奋期:高度兴奋,极度恐惧,恐水、恐风,严重咽喉肌痉挛。(3)麻痹期:弛缓性瘫痪,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5.疑似狂犬者,应设法捕获,并隔离观察10日。
6.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
7.疫苗接种:暴露前预防接种3次;暴露后预防接种5次,严重者接种10次。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
1.乙脑/流脑
2.头痛是乙脑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
3.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
3.后遗症期: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4.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一般在(10~20)×/L
5.特异性IgM抗体:进行早期诊断。
细菌感染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普通型:
(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此期传染性最强;
(2)败血症期:突发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此期重要体征是皮疹(瘀点瘀斑);
(3)脑膜炎期:头痛欲裂、频繁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
(4)恢复期
2.暴发型:
(1)休克型:全身重,局部轻。休克(发绀、皮肤发斑、血压下降、尿少)+脑膜刺激征缺如,脑脊液无异常
(2)脑膜脑炎型:脑膜炎(高热、头痛、剧烈呕吐)+脑炎(严重意识障碍、惊厥、脑疝、呼吸衰竭)
3.皮肤瘀点涂片是早期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
4.治疗首选青霉素;暴发型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或青霉素
二、伤寒
1.肠道传染病
致病因素
传染源
传播途径
好发季节
伤寒
内*素
患者及带菌者
粪-口途径
夏秋季节
菌痢
霍乱
外*素
霍乱肠*素
2.“伤寒结节”,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3.伤寒主要病变部位在回肠末段(右下腹);
菌痢的主要病变部位是乙状结肠和直肠(左下腹)。
4.诊断:夏秋季节、接触史+发热(稽留热)+伤寒面容(表情淡漠)+右下腹痛、腹泻+相对缓脉、肝脾大、玫瑰疹+可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肥达反应阳性+细菌培养阳性
5.慢性带菌者:多为胆囊带菌。
6.细菌培养:
(1)血培养:在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最可靠);
(2)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为高,且受病程及应用抗菌药的影响小;
(3)粪便培养、尿培养:3~4周阳性率高;
7.氟喹诺酮类:首选药物;头孢菌素类: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氨苄西林:带菌者的治疗。
三、细菌性痢疾
1.病原学
A群
痢疾志贺菌
病情重,产生外*素的能力最强。抵抗力最弱
B群
福氏志贺菌
易转为慢性,我国最多见
C群
鲍氏志贺菌
D群
宋内志贺菌
病情轻。抵抗力最强
2.诊断:夏秋季+接触史/不节饮食史+发热、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粪检大量白细胞+细菌培养确诊
3.氟喹诺酮类为首选,常用有环丙沙星等;儿童首选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菌素。
四、霍乱
1.病原学:O1群霍乱弧菌是主要致病菌;不典型O1群无致病性;非O1群中,只有O群产生霍乱肠*素。
2.临床表现:
(1)泻吐期:先泻后吐。米泔水样便,无发热腹痛,无里急后重;喷射性呕吐。O型霍乱发热、腹痛较常见。
(2)脱水期:皮肤弹性差、血压降低、少尿;酸中*(深大呼吸)、低钠(肌肉痉挛)、低钾(肠胀气、心律失常)。
(3)恢复期或反应期
3.肾衰竭:是霍乱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常见的死因。
4.检查:双份血清抗凝集素抗体滴度增长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悬滴检查(动力试验/制动试验);增菌培养
5.及时足量补液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常用药物为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
五、结核病
1.排菌的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本病以空气传播为主。
2.症状:长期午后低热,伴有倦怠、乏力、夜间盗汗;干咳或咳少量黏液痰,咯血
3.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PPD0.1mL左前臂内侧上、中1/3交界处皮内注射。
72小时后观察结果,以局部硬结直径为依据:
小于5mm为阴性,5~9mm为一般阳性,10~19mm为中度阳性,≥22mm或不足20mm,但有水疱或坏死为强阳性反应。
六、布鲁菌病
1.传染源:羊、牛及猪;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等,人与人之间罕有传播。
3.主要流行于牧区,我国以牛种菌和羊种菌为主要的病原体。
4.诊断:流行病学接触史+发热(波状热)、多汗、乏力、肌肉、关节痛+淋巴细胞增加+细菌培养/平板凝集试验(初筛)/试管凝集试验等
5.治疗:成人及8岁以上儿童——首选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
8岁以下儿童/孕妇——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复方磺胺甲恶唑)。
更多考点内容扫码获取笔试《考点绝杀》
声明:知识都是老祖宗的,但根据考试要求做原创整理也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请不要恶意洗稿,谢谢,如有需要可联系我们,注明来源~
历史文章中基1
中基2
中基3
中基4
中基5
中药1
中药2
中药3
中药4
中药5
中药6
方剂1
方剂2
方剂3
方剂4
方剂5
中诊1
中诊2
中诊3
中诊4
中诊5
中诊6
中内1
中内2
中内3
中内4
中内5
针灸1
针灸2
针灸3
针灸4
外科1
外科2
外科3
外科4
妇科1
妇科2
妇科3
妇科4
儿科1
儿科2
儿科3
儿科4
西诊检体诊断
西内呼吸循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