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慢性腹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传染病学艾滋病流行性出血热
TUhjnbcbe - 2021/11/4 3:53:00
1.下列不支持艾滋病诊断的是A.口咽念珠菌感染B.持续发热C.头痛、进行性痴呆D.皮肤黏膜出血E.慢性腹泻2.流行性出血热病理损害最明显的器官是A.心脏B.肝脏C.脑实质D.肾脏E.肺3.下列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描述,正确的是A.发病以青少年为主B.一般不经呼吸道传播C.无明显季节性D.所有患者均有五期经过E.可有母婴传播4.流行性出血热的表现是A.高热、剧烈头痛、皮肤瘀斑、脑膜刺激征B.高热、休克、惊厥、呼吸衰竭C.高热、低血压性休克、出血、肾损害D.高热、目红、腿痛、淋巴结肿大E.寒战发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答案与解析1、D答案解析:当HIV抗体阳性时,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A对)、持续发热(B对)、头痛、进行性痴呆(C对)、慢性腹泻(E对)均支持艾滋病的诊断。艾滋病对皮肤和黏膜造成的损害主要是肿瘤和感染等,并不出现出血症状,故皮肤黏膜出血(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并不能作为艾滋病诊断的依据。2、D答案解析: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其中小血管和肾脏(D对)病变最明显,其次为心(A错)、肝(B错)、脑(C错)、肺(E错)等脏器。3、E答案解析:流行性出血热即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B错)、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E对)、虫媒传播。流行性出血热具有人普遍易感性(A错),且具有地区性、季节性(C错)及周期性的特点。典型病例可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但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D错)。4、C答案解析:“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属的各型病*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C对)。细目四艾滋病◎要点五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一)常规检查不同程度的贫血和白细胞计数降低。尿蛋白常阳性。血清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可升高。(二)免疫学检查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CD4T淋巴细胞减少,CD:/CD51.0;链激酶、植物血凝素等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试常阴性。(三)病原学检测1.抗体检测抗体检测是感染诊断的“金标准”。包括筛查试验和确认试验。HIV抗体筛查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试验(ELISA)、快速检测(快速试纸条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等,其阳性率可达9%。HIV抗体确认试验常用的方法是免疫印迹法(Westembloting,WB)。2.抗原检测用ELISA法测血清p24抗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血或体液中HIV特异性抗原。3.病*载量测定病*载量测定常用方法有RT-PCR、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NASBANu-cliSens)技术、支链DNA信号放大系统(bD-NA)。4.蛋白质芯片能同时检测HIV、HBV、HCV联合感染者血中HIV和相应的抗体,应用前景较好。(四)其他检查X线检查有助于了解肺部并发肺孢子菌、真菌、结核杆菌感染及卡波西肉瘤等情况。◎要点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标准1.急性期患者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2.无症状期有流行病学史,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3.艾滋病期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下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CDT淋巴细胞数/μL也可诊断。(1)原因不明的不规则发热,体温高于38℃持续1个月以上。(2)慢性腹泻(每日3次)持续1个月以上。(3)体重在6个月内下降10%以上。(4)反复发作的口腔念珠菌感染。(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带状疱疹病*感染。(6)卡氏肺孢子菌肺炎。(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9)深部真菌感染。(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12)活动性巨细胞病*感染。(13)弓形体病。(14)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西肉瘤、淋巴瘤。另外,CD4+T淋巴细胞计数/μL也可帮助诊断。(二)鉴别诊断艾滋病急性期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鉴别,淋巴结肿大要注意与血液系统疾病相鉴别,还要注意和原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继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相鉴别。除流行病学史外,病原学检查是主要鉴别方法。细目五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hemorhagicfever,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是由汉坦病*(Hantanvirus,H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要点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汉坦病*具有多宿主性和动物源性,其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在我国是黑线姬鼠(野鼠型)、褐家鼠(家鼠型)等。虽然患者早期的血、尿中携带病*,但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二)传播途径病*通过鼠等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粪便等排出,主要传播途径有:1.呼吸道传播含出血热病*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吸入感染。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染*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后感染。3.接触传播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而感染。4.垂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5.虫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或恙螨可通过叮咬人而传播。(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显性发病,隐性感染率较低,野鼠型为3%~4%,家鼠型隐性感染率稍高,为5%~16%。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四)流行特征1.地区性本病流行广泛,主要分布在欧亚两大洲,我国疫情最重,发病人数占全球的90%。本病好发于我国海拔m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丰水带、多水带和过渡带的农业区。我国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流行于黑龙江下游两岸,以后逐渐向南、向西蔓延,近年来几乎遍及全国各地。2.季节性和周期性全年均有散发,但有明显的季节高峰。野鼠型发病以秋冬季为多,高峰在11月份~次年1月份,部分地区5~7月份有小高峰。家鼠型发病以春夏季为多,高峰在3~5月份。本病发病率有一定周期性波动,以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疫区,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3.人群分布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发病的多少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儿童极少见,男性多于女性,野外工作人员及农民发病率高。◎要点四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为4~46日,一般为7~14日。典型患者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等五期。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或不典型表现,而重症患者则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的重叠。1.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中*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脏损害。起病急骤,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一般持续3~7日。同时出现全身中*症状,高度乏力,周身酸痛,常有典型的“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常伴较突出的胃肠道症状。毛细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三红”征:颜面、颈部及上胸部呈弥漫性潮红,酒醉貌。颜面和眼睑浮肿,眼结膜充血,球结膜水肿。发病2~3日软腭充血明显,两腋下、上胸部、颈及肩部等皮肤有散在、簇状或搔抓样、条索状出血点,束臂试验常阳性,少数患者有鼻出血、咯血、黑便等。如皮肤迅速出现大片瘀斑或腔道出血,表示病情严重,可能并发DIC。发病1~2日即可出现肾脏损害,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少尿倾向,有时尿中可见膜状物。2.低血压休克期主要为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迟者可于8~9日出现。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是本期的特点。体温开始下降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可引起DIC、心力衰竭、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脑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衰竭(多脏衰)等。本期多不超过24小时,时间越长,病情越重。3.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休克期常无明显界限,两者经常重叠或接踵而至,也可由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少尿期多发生于第5~8病日,持续时间一般为2~5日。24小时尿量少于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可引起尿*症、酸中*和水电解质紊乱,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可并发内脏出血或原有出血加重、感染等。患者常有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嗜睡、抽搐、甚至昏迷等表现。4.多尿期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第9~14日,持续时间一般为7~14日,短者1日,长者可达数月之久。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以下三期:(1)移行期:每天尿量由mL增至0mL。此期虽尿量增加,但血尿素氮(BUN)和肌酐等反而升高,症状加重。不少患者因并发症而死于此期,宜特别注意观察病情。(2)多尿早期:每天尿量超过0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3)多尿后期:尿量每天超过mL,并逐日增加,氮质血症逐步下降,精神食欲逐日好转。此期每天尿量可达0~mL,少数可达10mL以上。此期若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发生继发性休克,亦可发生低血钠、低血钾等症状。5.恢复期一般在病程的3~4周开始,随着肾功能的恢复,每日尿量逐渐恢复至0mL以内。症状逐渐消失,精神及食欲好转,完全康复尚需1~3个月。临床分型:根据发热高低、中*症状轻重和出血、休克、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5型:①轻型:体温39℃以下,中*症状轻,除出血点外无其他出血现象,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②中型:体温39~40℃,中*症状较重,有明显球结膜水肿,病程中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小于30mmHg,有明显出血和少尿期,尿蛋白(+++)。③重型:体温40℃,中*症状及渗出体征严重,可出现中*性精神症状,并出现休克,有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休克和肾损害严重,少尿持续5天以内或无尿2天以内。④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合并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难治性休克;有重要脏器出血;少尿超过5天或无尿2天以上,BUN超出42.84mmol/L(mg/dL);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中枢神经合并症;严重继发感染。⑤非典型:发热38℃以下,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尿蛋白(+),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者。◎要点五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一)一般检查1.血常规(1)白细胞计数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x/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xL。(2)白细胞分类发病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有中*颗粒。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1~2病日后出现异型淋巴细胞,4~6病日达高峰。(3)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发热后期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升高,可达g/L和5.0x/L以上。(4)血小板从第2病日起开始减少,一般在(50~80)x/L左右,休克期与少尿期最低,并可见异型血小板。2.尿常规(1)尿蛋白第2病日即可出现,第4~6病日尿蛋白常达(+++)或(++++),如突然出现大量尿蛋白则有助于诊断。部分病例尿中出现膜状物,这是大量尿蛋白与红细胞和脱落上皮细胞相混合的凝聚物。(2)显微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此外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其中可检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抗原。3.血液生化检查(1)血尿素氮及肌酐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期,尿素氮和肌酐开始升高,多尿移行期末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2)血酸碱度发热期血气分析以呼吸性碱中*多见,休克期和少尿期以代谢性酸中*为主。(3)电解质血钠、氯、钙在本病各期中多数降低;血磷、镁等则增高;血钾在少尿期多升高,其他期多降低。(4)肝功能约50%的患者血清转氨酶升高,少数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4.凝血功能检查发热期开始血小板减少及功能异常。若出现DIC,血小板常减少至50×/L以下。DIC的高凝期出现凝血时间缩短,消耗性低凝血期则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进入纤溶亢进期则出现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升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染病学艾滋病流行性出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