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慢性腹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三大难控疾病之一猪回肠炎,美国猪场控制措
TUhjnbcbe - 2022/8/9 19:11:00
SEO百度优化求职QQ群 http://www.gpitp.gd.cn/new/20210909/95731.html

1流行病学

1.1潜伏期自然感染为8d~10d,一般3~6周。

1.2易感动物主要发生在断奶仔猪至成年猪这一阶段,尤其是6~16周的生长育肥猪。

1.3传染源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它们可持续排菌4~10周,该类菌在粪便中可存活2周左右。有试验显示,胞内劳森菌可在小鼠体内持续存在,这说明小鼠和其他动物也可能是猪的传染源。

1.4传播途径胞内劳森菌传播速度快,主要经口传播,还可以经鼠、员工、不洁的卫生和车辆间接传播,呈持续感染状态。

1.5感染具有普遍性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呈普遍性(表1),发病率为5%~40%,但死亡率不高。

1.6抵抗力病菌对含碘和季铵盐的消*剂敏感。

2发病机理

胞内劳森菌主要在病猪肠黏膜细胞中繁殖,它主要侵害猪回肠与大肠连接处黏膜的肠腺窝

细胞和未成熟的上皮细胞,被感染的细胞难于成熟,并不断进行有丝分裂和细胞增生,从而导致肠壁增厚,引起回肠炎。机体本身的代偿和修复作用与病变的重叠,会引起坏死性肠炎病变或局限性回肠炎病变以及急性出血性增生性病变,这些都会阻碍营养成分的吸收,导致患病猪的饲料利用率下降。

3发病因素

许多因素可导致猪回肠炎的发生,转群、混群、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饲喂发霉饲料、引种频繁和疫苗接种频率高等管理因素均与疾病的发生相关。如果猪群内存在如猪圆环病*2型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等免疫抑制性病原体,以及猪痢疾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氏菌等,则易继发本病。

4临床表现

感染猪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减轻以及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消瘦、皮肤苍白,还可能伴有呕吐、贫血、便血。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急性型较为少见,多发于4~12月龄的成年猪,主要表现为血色水样下痢、黑油色或*色稀粪。

●慢性型较为常见,多发于6~12周龄的生长猪。其中10%~15%的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沉郁以及间歇性下痢;粪便呈糨糊样,颜色较深,混有血液;被毛粗乱,皮肤苍白。

●亚临床型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发于2~20周龄的猪,表现为轻微的下痢,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

5病理剖解

病猪剖检发现,小肠末端约50cm处和结肠前1/3处的肠黏膜有增厚。剖解还可见:(1)出现增生,有的病例增生像脑回样,呈纵向或横向;有的整个肠壁变厚、变硬,像一条橡胶管;

(2)出现溃疡,剖解可见不同程度的溃疡,黏膜表面有*色或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3)出现浆膜或肠系膜水肿;

(4)急性型和慢性型的回肠炎,都在回盲肠和近端结肠处出现急性出血性、增生性或坏死性等不同程度的病变。

6回肠炎的鉴别诊断

临床上猪回肠炎主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表2)。

由于胃溃疡和急性型回肠炎均表现为黑焦油状血便,需要进行病理解剖和鉴别诊断。通常胃溃疡是由饲料品质和配方、环境应激、饲养管理因素和疾病(猪瘟、慢性猪丹*、猪蛔虫和霉菌感染等)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胃部黏膜充血、缺损和糜烂;而回肠炎的发病部位在小肠,急性病例中可出现小肠黏膜增厚,并伴有内出血。猪螺旋体主要感染结肠,猪痢疾的血便颜色较鲜红,解剖可见结肠黏膜出血,并伴有大量黏液,清水冲洗后仍黏附。猪肠道出血综合征的病因目前未明,一般认为是由于肠道上部扭转或梗塞导致下部肠道鼓气、出血和坏死(图3)。

7回肠炎的诊断

目前,较好的诊断方式是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在粪便中鉴定胞内劳森菌,但该菌不能在无细胞培养基中生长,病原的分离和培养只能在细胞中进行。由于感染宿主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微弱,故血清学诊断不能作为可靠的诊断方法。该病还可以通过尸体剖检、组织病理学、银染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来综合诊断。

8回肠炎的危害

回肠炎的危害主要是由于该病可引起小肠腺体增生,从而导致营养吸收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食欲下降、生长速度减慢、均匀度差、腹泻等,最终导致生产水平下降。美国养猪业每年因回肠炎造成的损失大约为万美元,相当于每头猪每年损失1美元。

回肠炎阳性场每头猪的损失在3.5~7美元(人民币22.4~44.6元)之间。不同猪场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因该病导致的损失相差较大。影响该病损失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感染猪日龄、数量和感染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具体的损失统计见表3。

5回肠炎的控制

在美国猪场,根据回肠炎的发病规律设计策略性的药物程序(图5),是目前控制回肠炎最为有效的手段。经过严格的体外和体内试验的筛选,目前泰妙菌素是美国猪场用于控制回肠炎和猪痢疾的首选药物。回肠炎也是美国兽医进行猪场群体给药的最重要原因。

以泰妙菌素为例,设计回肠炎的策略性药物控制程序的理念,是在充分利用药物控制疾病危害的同时,允许猪群获得短暂且轻微的感染,让一定比例的动物获得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可持续到商品猪出栏。因此通常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数据进行设计。临床上,一般建议在猪群出现明显的回肠炎临床症状前进行第1次2个疗程(14天)的药物控制,并在4~5周后进行第2次2个疗程(14天)的药物巩固程序。

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回肠炎的发病时间较早(保育前期即可发病),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室诊断体系的不健全,猪场需要根据商品猪的饲养流程、回肠炎和其他疾病的感染规律,设计合理的药物保健程序。此前上海诺华在进行了余个农场的现场试验的基础上,总结了肥育阶段的13周龄保健方案(图6)。

该方案在结合断奶和转群保健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在肥育中期引入药物保健程序,很好地控制了该阶段影响中猪生长的回肠炎、支原体感染等消耗性疾病。研究表明,该程序可平均改善中猪料重比在0.2左右(图7)。

7防治措施

7.1疫苗防控

对3周龄或更大的猪进行饮水免疫,可有效预防猪回肠炎导致的肠道病变,也可减少外来胞内劳森菌的定植。

7.2严格消*

选用正规厂家的醛类或碘制剂进行消*,消*前应认真做好清洗和清刷工作,同时注意空圈时间。

7.3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

该病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但只有在转群或合群、温差大、湿度高、长途运输、饲养密度大、频繁接种、营养不良、饲喂发霉饲料、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等应激发生,导致猪抵抗力下降时,才会引发疾病。

7.4药物防治

仔猪断奶前后,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g/t的泰妙菌素或林可霉素,至少连用2周,可有效控制回肠炎的发生。

7.5加强生物安全实施全进全出,切断鼠类和人等传播途径,同时加强引种时的隔离和用药。

小结:现在在无抗要求下,以前很多饲料厂在饲料里添加药物的行为被遏制,这就会导致猪群腹泻情况增多。保育猪育肥猪或者母猪出现腹泻反复,总是不好的情况,就要考虑回肠炎。腹泻对于中大猪而言不是致死性疾病,零星散发的时候很多人选择忽略,实际上养殖户的钱就是在这里溜走了。腹泻最终结果是影响增重,抵抗力低下后为其他疾病入侵大开后门。回肠炎是这个阶段猪最常见的疾病,它极容易在粪便中经粪口传播在猪群中进行轮回。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视。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大难控疾病之一猪回肠炎,美国猪场控制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