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健康正常人的大便是*褐色软质条状,一天排便1~2次。如果原来的大便习惯发生变化,肠蠕动次数增加或过快,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松软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或是呈现水状时,即可认定为腹泻(diarrhea)。
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及慢性腹泻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多不超过3星期,包括细菌或病*感染、食物中*、寄生虫感染、药物及饮食不当等引起之腹泻。慢性腹泻的病因复杂,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可能是小肠吸收不良、肠蠕动紊乱、肠道感染、肿瘤、慢性发炎之疾病、精神疾病、荷尔蒙失调或是某些药物所引起。
腹泻发生时,若症状轻微可给予水份及电解质等支持性疗法,避免刺激性食物,通常会自行痊愈,不一定要用药。若是无法耐受腹泻症状,可根据症状轻重给予单一药品或多药并用治疗。抗生素使用于治疗细菌感染造成的急性腹泻,但对于非感染性腹泻其实并无效用,而且抗生素杀菌,也会影响肠道内益生菌群,增加细菌的抗药性,或续发伪膜性肠炎,应遵医嘱指示做粪便检查评估是否使用抗生素。
腹泻药物的选择需考虑是感染性或是非感染性,简述如下。
收敛性止泻剂:
适用于急慢性腹泻、感染性腹泻,例如铋盐类。可在发炎的肠粘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兼具消炎与抑制分泌功能。副作用是腹胀或便秘。铋盐类药物对于水杨酸及阿司匹林过敏者不宜,也可能使粪便变硬或变灰黑色。
肠道蠕动抑制剂:
适用于急慢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其中较强的药物成份为Loperamide。此类药物可抑制肠道蠕动,延长食物在肠道中的时间,减少排便体积,增加粪便浓稠度,进而缓和腹泻。长期使用可能会发生便秘、腹痛、腹部不适、口干、恶心、头晕、疲倦及过敏反应,小孩发生副作用的情形比成人更显著,两岁以下小孩不建议使用。用于急性腹泻不得超过48小时,也不建议用于伴随发烧的痢疾性腹泻与抗生素引起的腹泻,因为会延长病程。另外,解痉挛剂类的药物可减缓肠胃道的蠕动,可缓解腹泻症状及痉挛痛,但会有口干、排汗困难等副作用,不建议使用于孩子。
吸附剂:
吸附剂是最安全的止泻剂,适用于轻度急慢性腹泻、感染性腹泻,果胶、硅酸铝和活性碳等皆属此类。可在发炎的肠道内非选择性吸附水分、细菌和*素,并附于肠粘膜上,兼具收敛与保护,减缓刺激,达到止泻效果。副作用是腹胀及便秘,因其吸附作用会影响其他药物发挥药效,因此服他药需间隔一到二小时。
中药制剂类止泻剂:
市面上含中药成份的非处方止泻药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方,此方具有抗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及调整肠胃功能,用于治疗急性肠胃炎与感冒引起之吐泻。另外有些是含有葛根、*芩、*连等中药的制剂,适用于急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及感冒引起之腹泻。
药品级肠道益生菌类制剂:
益生菌在肠道中的自然繁殖,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此类制剂多数会受抗生素破坏,与抗生素不宜并服,目前对轮状病*引发之病*性腹泻效果比较明确。有些益生菌类制剂须冷藏,务必特别注意贮存环境。
腹泻时该注意什么?腹泻可以将肠道内的有*物质和致病菌随着粪便排出体外,事实上对于人体具有保护作用,所以开始腹泻的前几个小时,不要任意使用止泻药。指示药类的止泻剂只适用于暂时缓解轻、中度急性腹泻,能将症状持续时间缩短。持续性剧烈腹泻和长期慢性腹泻会导致体内失去大量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而造成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脱水、营养不良和全身衰竭。若腹泻伴随发烧、呕吐、全身倦怠、四肢无力、晕眩、血便的情形,可能患了急性肠炎或其他传染病,应立即就医诊治,不宜自行用药。
另外,排便频繁者,因频频擦拭,再加上粪便刺激,导致肛门皮肤黏膜受损,引起瘙痒、疼痛与感染,可以涂抹含表面麻醉剂的痔疮药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防止感染。腹泻的根本预防在于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务必洗手,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才可以避免感染性腹泻。